8月8日下午,湛江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統一行動。(8月9日《湛江日報》)
15萬干群同步行動,960場清理聯動開展,4300多噸垃圾清運,2.4萬處孳生地消除——8月8日,湛江這場全城聯動的愛國衛生運動,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詮釋了“上下同欲者勝”的決心信心。從機關單位到街道社區,從企業商戶到市民大眾,全市擰成一股防蚊滅蚊的合力,既清理了看得見的垃圾積水,更織密了看不見的健康防護網。
防蚊滅蚊,就要做到“全員行動,全域同頻”——
全員行動的關鍵,在于激活社會治理的“細胞活力”。蚊媒孳生的隱蔽性,決定了防控不能僅靠專業隊伍“單打獨斗”。從機關干部到市民大眾,從攤販商戶到社區志愿者,不同群體的參與構成了防控網絡的毛細血管。當每個參與者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作為”,從“要我防”變為“我要防”,那些藏在陽臺角落、樓道縫隙、衛生黑點的積水隱患,才能被及時發現并清除。這種轉變的關鍵,在于打破“防蚊滅蚊是政府部門的事”的認知壁壘,要讓每個人都意識到:清理一盆積水不是額外負擔,而是守護自身健康的應有之責。當800多萬市民齊心協力翻盤倒罐清積水,發現衛生死角就打熱線舉報,我們就能形成一層無形的集體守護“紗帳”。
全域同頻的要義,在于破解“條塊分割”的治理慣性。東邊清了積水,西邊留著死角,蚊子就會像得到指令般“遷徙”,集體轉移到防控薄弱區域;這邊消殺徹底,那邊污水橫流,蚊子便會白天潛伏、夜晚“越界”作案。正因如此,防控必須跳出“各掃門前雪”的思維:從繁華商圈到廣袤鄉村,從機關大院到市場街巷,從溝渠水潭到陽臺盆栽,只有實現目標統一、節奏同步、措施銜接,才能避免“此清彼積”的漏洞。這種協同不是簡單的“大家一起干”,而是通過制度設計讓各領域、各環節形成咬合:環境清理與專業消殺無縫對接,宣傳引導與實踐行動相互賦能,專項行動與日常維護有機銜接。當全域防蚊滅蚊校準同一“頻率”,就能形成“1+1>2”的系統效應,讓蚊蟲無處遁形。
全員行動、全域同頻,更要從“集中行動”轉向“常態守護”。單日的大規模行動可以快速降低蚊媒密度,但要鞏固成果,必須推動防控從“階段性發力”轉向“日常性自覺”。這就需要將臨時動員轉化為長效機制:通過責任分區讓每個主體明確“責任田”,通過習慣培養讓“清積水”成為生活標配,通過“黑科技”加持讓蚊媒監測形成“精準打擊”。唯有如此,才能跳出“整治—反彈—再整治”的循環。
蚊媒傳染病防控,沒有局外人。唯有讓全員參與的熱情持續燃燒,讓全域同頻的機制不斷完善,才能真正織就一張覆蓋城鄉、貫穿晝夜的健康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