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傳染病的防線,扎根在“家庭”。每個陽臺的積水花盆、廚房的閑置水桶、衛生間的地漏縫隙,都有可能成為滋生病毒的“微型戰場”。守好家庭這道防蚊“第一關”,才能筑牢群防群控的銅墻鐵壁。
家庭防蚊,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家務事”,而是關乎公共健康的“責任田”?;卓涎艧?、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條里,家庭環境往往是關鍵一環——伊蚊在陽臺水培植物的托盤里產卵,帶毒蚊子從廚房地漏飛出叮咬家人,這些場景提醒我們:家庭里的每處積水,都可能成為病毒擴散的起點。市婦聯倡議中提到“定期對家庭環境進行大掃除,重點清理陽臺、廚房、衛生間等易積水區域”,正是要讓每個家庭成為“滅蚊前哨”:倒空孩子的玩具水桶,擦干窗臺凹槽的雨水,擰緊閑置瓶罐的蓋子,這些舉手之勞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切斷傳播鏈的關鍵一環。
在家庭日常打理中,婦女往往是環境清潔的主導者,她們對自家陽臺角落、廚房死角的熟悉程度,肯定遠超任何消殺團隊。清理陽臺花盆底的積水,倒扣閑置的洗菜盆,每天擦凈衛生間臺面上的積水——這些看似瑣碎的舉動,實則是最精準的“滅蚊操作”。正如倡議所號召的,當婦女主動學習防蚊知識,把“清積水”變成生活習慣,把“防叮咬”變成家庭共識,家庭這道防線就有了最堅實的支撐。
巾幗志愿者是打通防蚊“第一關”與“連心關”的關鍵紐帶。要帶著宣傳冊走進老舊小區,手把手教獨居老人給花盆托盤“脫水”;在樓棟微信群里分享防蚊滅蚊短視頻,提醒雙職工家庭上下班別忘了檢查積水;組織鄰里開展“周末清積水”行動,把分散的家庭力量擰成社區防控的一股繩。更好地發揮巾幗志愿者的作用,從“一家一戶清”到“一片一區防”,將防蚊知識變成家家戶戶的“生活指南”,一定能讓家庭的“小防線”最終連成社區的“大屏障”。
從家庭到社區,從婦女到全員,防蚊抗疫的鏈條環環相扣。家庭的“第一關”守不牢,社區的消殺行動就可能事倍功半;婦女的主動性提不起來,家庭的防蚊責任就容易落空;志愿者的紐帶作用發揮不好,分散的家庭力量就難以形成合力。如今全市正開展以防蚊滅蚊為核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這恰恰需要每個家庭都動起來:妻子多一分細心,就能少一處積水;丈夫多一分自覺,就能多一份監督;孩子多一分參與,就能早一點樹立健康意識。當每個家庭都能做到“陽臺無積水、角落無蚊蟲”,當巾幗力量帶動更多人加入“清積水、滅蚊蟲”的行動,我們就能織密一張從室內到室外、從家庭到社會的防蚊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