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湛江文化大講堂聚焦“睡眠健康”,邀請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教師、湛江市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麻曉鴿帶來專題講座,傳遞科學睡眠理念,普及睡眠健康知識。

麻教授介紹,近年來,由于人們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夜間過多接觸藍光、遠程跨時區辦公、工作與生活邊界模糊等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褪黑素分泌抑制,以及存在將“熬夜后補覺”視為有效修復手段的認知誤區,致使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征發病率激增。
如何實現從“被動熬夜”到“主動護眠”?重要的是逐漸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麻教授介紹,可以通過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重建睡眠驅動力。一方面,采取光照療法:起床后立即接受30到60分鐘的高強度光照,可使用專業光照箱或戶外自然光,睡前2到3小時避免使用手機、電腦,減少藍光接觸,可使用防藍光眼鏡或調暗室內燈光。也可以采取時間療法,逐步提前睡眠時間:每1至2天將入睡和起床時間提前15到30分鐘,直至達到目標作息,一旦調整到理想時間,就需要每天嚴格保持。
講座中,麻教授還提醒,擁有良好的睡眠,應避免日間補覺,白天不睡或僅限短時間小睡(小于30分鐘);注重睡前放松,睡前1小時減少劇烈運動、看視頻等刺激性的活動,可嘗試冥想、閱讀;還要調整飲食,避免睡前攝入咖啡因、酒精或大量進食。
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