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教育局向全市師生員工及家長發布倡議書,從清積水、滅蚊蟲、防叮咬、返校防護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10月1日《湛江日報》)
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來了,湛江也隨之迎來人員流動的高峰。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條,極易因人員跨區域流動而延長。大家盡享假期之余,也不要忘了蚊媒傳染病防控。
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條,從積水孳生蚊子開始,到蚊子叮咬感染人群結束,而人員流動會讓這條鏈條變得更隱蔽、更復雜。不同于日常固定區域的防控,“雙節”期間的源頭隱患容易出現“隨人流擴散”的情況:景區的景觀池若清理不及時,可能成為游客聚集區的“蚊蟲工廠”;車站如果存在排水死角,蚊子和病毒就有可能隨南來北往的乘客去到不同城市;社區里返鄉人員帶回的閑置容器,稍遇降雨便可能成為蚊蟲“安樂窩”。更關鍵的是,蚊蟲孳生周期極短,白紋伊蚊僅需少量積水、數日時間就能完成繁殖,這意味著源頭防控容不得絲毫拖延。
做好源頭防控,一方面,要聚焦人員密集的重點場景,如車站、景區、農貿市場等,建立“定時排查+即時處置”機制——降雨后及時清理積水,日常對垃圾桶周邊、綠化帶凹陷處等易積水點重點巡查,用“時時放心不下”的警覺性壓縮隱患空間;另一方面,要延伸防控觸角至“流動的末端”,比如社區要多提醒居民尤其是返鄉人員清理陽臺、樓道的閑置容器;景區要在游客休息區、觀景臺等關鍵點位增加積水清理的頻次,讓源頭阻斷覆蓋“人流所及、隱患潛伏”的每一個角落。唯有從源頭上切斷蚊蟲孳生的可能,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流動場景下的傳播風險。
對于市民大眾而言,也要積極參與到防控中來。陽臺的花盆托盤、窗臺的空飲料瓶、樓道的破舊輪胎,這些易被忽視的角落,往往是病毒傳播的“隱形起點”。專業防控力量能覆蓋公共區域的大面積消殺,卻無法進入每家每戶;職能部門能發布防控指引,卻無法替代每個人去清積水、滅蚊蟲。可以說,如果缺少了市民的主動參與,源頭防控便會存在大量“盲區”。從最簡單的“翻盆倒罐清積水”,到外出時“噴花露水防叮咬”,穿淺色長袖衣褲、避開蚊蟲活躍時段在陰暗處逗留,再到健康監測中的“主動報告”,出現發熱、皮疹等疑似癥狀就及時就醫,只有大家都盡一份力,我們才能形成群防群控守護家園的強大力量。
假期更要織密蚊媒傳染病防控網,這不是危言聳聽。唯有讓源頭防控貫穿流動場景的每一個環節,讓市民參與織密防控網成為日常習慣,才能在人員流動的“活力”與防控工作的“定力”之間找到平衡,用無死角的防護屏障,守護“雙節”的平安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