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樺加沙”來勢洶洶,吳川黨員干部共筑防風鐵壁,廉江良垌鎮織密“海陸雙防網”。(9月25日《湛江日報》)
據媒體報道,9月25日凌晨,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穿過雷州半島,進入北部灣。面對來勢洶洶的“樺加沙”,吳川村干部蹲在老屋前勸獨居阿伯轉移,廉江巡查員在碼頭挨個拽緊漁船纜繩——沒有半分慌亂,全是“條件反射”般的熟練操作。這場抗風硬仗里,湛江的應對藏著兩套“功夫”:“規定動作”做得扎實過硬,“自選動作”盡是暖心細節。而這,正是湛江防風的“肌肉記憶”。
這份“肌肉記憶”,先看“規定動作”的“硬核”。臺風預警一拉響,吳川7174名黨員先鋒“秒切換”臨戰模式,塘尾街道150多人按“平急轉換”機制迅速集結,這是“人員到位”的規定動作;樟鋪鎮黨員先鋒隊拉網排查出100多處隱患,淺水鎮要求77間在建房屋全停工,這是“隱患清零”的規定動作;廉江良垌鎮巡查回港避風的船只安全,“每根纜繩都要拽一拽”,這是“風險防控”的規定動作。沒有“等一等、看一看”的遲疑,從部署到一線,從平時到臨戰,中間幾乎零延遲——沒有“臨時抱佛腳”,有的只是“本能啟動”,靠的是千錘百煉的防風“基本功”。
更見功力的是“自選動作”的“溫度”。如果說規定動作是“底線保障”,那自選動作就是“暖心加碼”。東簡街道庵里村那場“暖心拉鋸戰”令人動容:臨海低洼處的老兩口因輪椅代步、放心不下家里,起初堅決拒絕轉移。干部們冒雨往返數趟,從講清臺風潮位風險,到全程攙扶照料,直至蹲下身幫老人穿好外套,終于打動老兩口。另一邊廂,廉江良垌鎮干部把外地務工人員接進安置點,連“能自己做飯”的需求都提前考慮到。這份“肌肉記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無數次抗風實戰磨出來的“貼心本能”,是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變成了勸離時的耐心、巡查時的較真、安置時的暖心。
最難得的是“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的“無縫銜接”。抗風從不是“單兵作戰”,湛江各股力量的配合像齒輪般順滑,把兩套動作擰成一股勁。沒有“互相等靠”的內耗,只有“標準打底、溫情補位”的默契,這是無數次實戰磨出來的“肌肉協調”,這才是“肌肉記憶”的高階形態。
風雨里最動人的,從來不是“風停雨歇”,而是“有人比風先到,還把細節想到”。湛江的防風“肌肉記憶”,是無數次實戰沉淀的經驗,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象化。對湛江老百姓而言,這份刻在骨子里的熟練與貼心,就是風雨中最實在的安全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