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第41個教師節,在市三十二小,學生開心地展示自己制作的教師節獎狀,并將自制的精美獎狀送給自己的老師。(9月11日《湛江日報》)
9月11日,《湛江日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張很溫暖又很有意思的照片。照片里,兩個小學生手捧獎狀,面露笑容。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兩張獎狀的獎勵對象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在教師節當天,學生將親手制作的獎狀送給老師——沒有統一的模板,沒有精致的包裝,這份樸素的禮物,卻精準詮釋了“走心”的兩重深意:既是學生“用心”的真誠表達,更是這份心意“走進老師心里”的情感共鳴。
這張獎狀的“走心”,首先在于學生的“用心”投入。它不是商店里批量生產的禮品,也不是家長代勞的“打卡任務”,而是學生主動用雙手創造的成果:可能是一筆一畫寫下的感謝,可能是用心搭配的色彩,可能是結合老師日常言行的簡單設計——每一個環節都藏著學生的專注與認真。這種“用心”,無關技巧的高低,而在于情感的真實:學生記得老師課后幫自己答疑的耐心,記得老師鼓勵自己的溫暖,便想通過親手制作的方式,把這些觀察與感動定格下來,匯成了一句“特授予你最棒老師”。比起商店的賀卡、街邊的花束,這份“用心”更顯珍貴,因為它是學生自主生發的情感表達,是“我想對老師好”的直接體現,而非被動塞來的“儀式感”。
更深層的“走心”,在于這份心意真正“走進老師心里”。對教師而言,日常工作多是瑣碎的:一大早看早讀、精心備課講課、課間調解矛盾、深夜批改作業,這些付出往往悄無聲息,甚至可能被忽略。但當學生遞上自制獎狀,這份禮物便成了“被看見”的證明——老師知道,自己的用心沒有白費,課堂上的“傳授我知識與愛”、課后的“辛勤培育我,伴我成長”,都被學生記在心里。這種“被認可”的觸動,遠比任何榮譽證書都更能抵達內心:它讓教師感受到職業的價值,明白自己的每一份堅守,都在孩子成長中留下了印記。這份“走進心里”的共鳴,是學生“用心”表達與教師“以心換心”的雙向奔赴。
校園里的這場“送獎狀”活動,更暗含了“雙向走心”的教育意義。學校沒有選擇復雜的慶祝形式,而是為學生搭建了“用心表達”的平臺,既引導孩子學會用真誠回應善意,也讓老師在這份樸素的心意中感受到被珍視。這種互動,讓“尊師愛師”不再是口號:學生在“用心”制作中理解尊重的含義,老師在“走心”共鳴中堅定育人的初心,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結由此變得更加緊密。這種“雙向走心”的過程,就是“以心換心”的過程,它讓孩子懂得“感恩要用心”,也讓老師體會“付出有回響”。
這張“走心”的獎狀,令人心生溫暖,也許這便是喜慶教師節最動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