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荔枝出口季收官,海外銷量勁增近2倍創歷史新高;開漁周點燃遂溪江洪旅游熱,民宿“一房難求”引客“逐鮮”。(據8月22日《湛江日報》)
廉江荔枝遠銷海外,出口量、貨值同比翻倍創新高;遂溪江洪開漁周爆火,民宿“一房難求”。兩件事看似無關,卻都因一個“特”字破局,既盤活了本土資源,又踩準了振興節拍,其背后的“特”字訣,值得深思。
“特”字訣第一招:找準本土資源的“獨特賣點”。沒有隨波逐流的模仿,只有深耕本土的挖掘,這是廉江荔枝“出海”、江洪文旅“出圈”的成功起點。廉江荔枝的“特”,藏在“獨有的自然饋贈”里——29萬多畝荔枝園產出的“妃子笑”“桂味”,不僅甜分出眾,更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名單,這份“天生荔質”的優勢成了“出海”的底氣;江洪文旅的“特”,則落在濱海漁村的風情中——“天光魚市”的早市煙火、千帆開漁的壯闊場景、趕海拾貝的原生體驗,這些帶著“海味”的特色,恰好戳中了都市人對“慢生活”的向往。可見,“特”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對本土資源的精準提煉,找到別人沒有、自己獨有的“賣點”,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爆款”。
“特”字訣第二招:用市場思維搭好“變現橋梁”。哪個地方沒有點自己的特色資源,但若困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特”終究難成氣候。湛江的“特”字訣,妙就妙在用市場思維為“特”開路。對荔枝而言,海關與政府聯手“全鏈條護航”:深入田間的“一企一策”指導,讓荔枝從種植端就符合出口標準;實時跟蹤海外檢疫動態,幫企業避開貿易壁壘;更借“荔枝全球品鑒會”“廉江荔枝推介大會”把本土品牌推上國際貨架,最終讓“良荔”在歐美賣出高價。對江洪來說,當地整合仙裙島、笑口灘等資源,打造濱海觀光帶;民宿經營者則瞄準游客需求,推出“自助烹飪海鮮”“帶客趕海”等特色服務,把“漁鎮風情”變成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產品。正是這種“特色+市場”的組合拳,讓“特”從資源變成收益,真正實現了“好特色賣出好價錢”。
“特”字訣第三招:靠流量賦能放大“品牌聲量”。互聯網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讓“特”被更多人看見,需要流量“大力出奇跡”。廉江荔枝“紅”出了國門,江洪文旅“火”到房難求,都離不開對流量的巧借善用。廉江荔枝不僅靠品質贏口碑,更借RCEP協定紅利打開東南亞市場,還通過各類推介活動在國際市場刷足存在感;江洪民宿則更直接——運營者靠“海膽兄弟”賬號分享趕海日常,積累百萬粉絲,吸引粉絲游客不遠千里而來。這種流量賦能,不是簡單的“網紅營銷”,而是把“特”轉化為可傳播的故事:荔枝的“鮮甜”、開漁的“壯觀”、趕海的“閑趣”,通過視頻、活動等形式走進大眾視野,讓“廉江荔枝”“江洪漁港”從地域符號變成自帶流量的圈粉品牌。流量為“特”拓寬了傳播半徑,也讓“特”有了大展拳腳的市場空間。
從荔枝“出海”到江洪“出圈”,湛江的實踐證明:找準“獨特賣點”、搭好“市場橋梁”、用好“流量工具”,這套“特”字訣就能激活縣域資源,讓更多鄉鎮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