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吳川市聚焦綠美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建設工作,厚植綠色家底,激發綠色動能,推動形成綠化美、清潔美、布局美、家風美、產業興的生動局面,持續為“百千萬工程”植入綠美底色。(據7月13日《湛江晚報》)
一方庭院的變遷,折射出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吳川市以“美麗庭院”建設為支點,撬動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價值協同釋放,讓“小美”庭院串聯起“大美”鄉村,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范本。
“美麗庭院”的核心,在于突破“就綠化論綠化”的淺層思維,構建“外在美”與“內在美”共生的生態體系。從吳陽鎮霞街社區將狀元家風融入庭院肌理,到黃坡鎮大院村用廢舊物件打造綠美景觀,吳川的實踐證明:鄉村之美,既要青磚黛瓦的古韻、花草繁盛的生機,更要家風浸潤的溫度。這種“顏值”與“氣質”的雙重提升,讓庭院從物理空間升級為文化載體,實現了生態綠化與文明培育的同頻共振。
激活“庭院經濟”,是吳川模式的點睛之筆。梅菉街道“花園里”飲品店讓32年破舊院落年入20萬,大山江街道“小雅院”借直播帶貨年增收7萬,解放社區“咖啡一條街”盤活百米舊巷引來青年創業潮……這些案例生動詮釋:農家庭院不是“邊角料”,而是鄉村產業的“毛細血管”。通過“庭院+電商”“庭院+文旅”的業態創新,閑置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微經濟”匯聚成鄉村振興的“強動能”,既富了口袋,又活了鄉村。
長效機制的構建,讓“美麗庭院”擺脫“一陣風”困境。吳川探索的“美麗庭院+”系列模式,以黨建為引領,以婦聯為紐帶,將政府引導與群眾首創結合,形成“干部帶頭干、群眾跟著上”的良性循環。從5947戶庭院的覆蓋面到403戶典型戶的示范力,從政策扶持到青年返鄉創業的生態養成,這種“點線面”結合的推進路徑,確保了庭院建設既見實效更可持續。
鄉村振興的密碼,往往藏在煙火氣里。吳川以庭院為基,讓綠色打底、文化鑄魂、產業賦能,既守護了“鄉愁記憶”,又激活了“發展潛能”。這種“小切口”推動“大變革”的實踐表明:唯有扎根鄉土、貼近民心,才能讓鄉村振興的畫卷既充滿詩意,又寫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