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八月以來,一支由15名廣州市天河區教師組成的支教隊,在雷州半島的紅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教育足跡。
近一年來,他們開展送教送研111場,足跡遍布烏石、覃斗、客路、硇洲島等9個鄉鎮,引入36節名師送教課、40余場網絡教研,捐贈圖書2500冊、實驗器材81套等物資總值超13萬元。更重要的是,他們所提倡的“新課標”“核心素養”“先學后教”“大單元教學”“人工智能賦能”等理念,正悄然重塑著鄉村課堂的樣貌,為雷州教育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陳宇宇:給作文插上AI翅膀
“陳老師,您改變了我!”雷州市第十二小學五年級學生陳煜綺的信紙上,稚嫩字跡里滿是真摯情感。來自廣州市天河區盈彩美居小學的語文老師陳宇宇,不僅點亮了鄉村孩子的寫作熱情,更以天河—雷州小學語文支教名師團團長的身份,為當地教師搭建成長階梯,讓先進教學理念在雷州教育土壤中生根發芽。
初到雷州,陳宇宇發現孩子們的習作要么照抄范文,要么寫不滿400字,語句不通、邏輯混亂成常態。“這里的孩子不是不會寫,只是沒找到表達的鑰匙。”她對癥施策,著力培養孩子三大習慣:積累階段讓學生隨身攜帶“靈感本”,記錄生活點滴,甚至把砂糖橘帶進課堂,用五感體驗解鎖《介紹一種事物》的寫作密碼;思考階段帶著學生仿寫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表達”,把課堂搬到操場、舞臺,讓真實體驗成為素材;評改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批閱系統,創設AI寫作小助手,通過人機結合的個性化指導,讓孩子們改作文的熱情越來越高。
作為教研引領者,陳宇宇牽頭組建廣州市—湛江市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教育幫扶小學語文名師團隊,以“共享廣州資源,縣城帶動鄉鎮”模式,為11位雷州教師提供一對一指導。全年開展教研活動15場,開設公開課和講座12次,聽評課指導34次,覆蓋8個鄉鎮500余名教師。
在硇洲島送教時,她指著窗外灰白的燈塔,巧妙教會孩子們識別關鍵句:“硇洲島真美呀!燈塔如衛士般威嚴,夕陽在海面嬉鬧……”這樣生動的教學方法,同步成為教師培訓的鮮活案例。她深知“造血比輸血更重要”,特意引入12場次廣州優質教研資源,涵蓋人工智能、大單元教學等前沿領域。在“AI賦能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專題研討活動中,她展示的《形形色色的人》講評課,讓當地教師親眼見證如何利用智能系統分析班級數據、精準突破難點,課后不少老師拿著手機追著她請教操作方法。針對雷州習作教學薄弱現狀,她分階段開展導學課、講評課示范,結合《基于真實情境的習作教學策略研究》等講座,讓教師們恍然大悟:“原來寫作課可以這樣上!”
一年下來,她帶的曾在年級倒數的班級,平均分提升8分多,增長率排全年級第二。更可喜的是孩子們從“怕寫”到“愛寫”的蛻變:有的學生一學期寫完3本作文本,字里行間滿是對生活的熱愛。陳宇宇自掏腰包,將47篇學生佳作匯編成129頁的作文集《穗浪集》。被她指導的老師獲得市級獎勵3項、區級4項、校級5項,還成功申報雷州市級課題1項。
離別前,家長們自發送來“精心指導敬業奉獻,教學有方真情育人”的錦旗,全班同學在畫上集體寫下稚嫩名字作為留念。
“能為家鄉湛江教育作貢獻,我很自豪!”陳宇宇的話語里,滿是教育者的赤誠。她用AI為作文教學插上翅膀,更用熱愛與專業,讓鄉村孩子的文字飛向更廣闊的世界。
孟曉艷:沙盤里的心靈“擺渡人”
“我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孟曉艷輕輕擦拭著學生滴在沙盤上的眼淚。這位來自廣州市天河區陶育實驗學校的骨干教師,去年踏上雷州支教路,用專業與溫情在鄉村教育土壤里播撒希望的種子。
作為語文教學的深耕者,孟曉艷到校后便組建語文示范教研組,自費為全校教師購置《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主講的《基于新課標的教材解讀》講座場場爆滿。身為天河—雷州小學語文支教名師團副團長,她跟隨團隊在雷州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陳振鋒校長統籌下,于張振明、鄭鑫發兩位支教組長帶領下,將足跡印滿雷州各鄉鎮。在硇洲島送教時,她獨創“抓關鍵詞、聯上下文、扣主題”三步法,讓海島孩子恍然大悟:“閱讀理解原來這么簡單”;在紀家中心小學講授《花鐘》一課時,她以生動講解帶孩子們探秘植物世界,不僅吃透課文知識,更掌握了觀察描述事物的方法。
孟曉艷的專業版圖不止于語文課堂。作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高級沙盤游戲認證咨詢師,她敏銳察覺到鄉村孩子因父母外出務工產生的心理需求。在雷州十六小,她把臨時宿舍改造成心理咨詢室,自費近三千元添置兒童標準沙盤,用“沙語”搭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有個沉默的女孩,在沙盤游戲中逐漸吐露對遠方母親的思念,幾次疏導后變得陽光自信:“孟老師的沙盤會說話,它讓我對未來有了新期待。”
為推動當地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孟曉艷牽線搭橋,促成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博導葉茂林教授團隊與雷州一小教育集團共建實訓基地,并在兩所小學授牌。她主導開展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個體咨詢等活動,設計《青春期來了我不慌》系列課程,為家長開設《溫和堅定 從容育兒》工作坊,為教師舉辦正面教育培訓,全方位構建心理支持網絡。近日,雷州十六小獲50萬元中央專項基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她的協助下,學校正逐步完善心理咨詢室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此外,她所在的廣州陶育實驗學校捐贈近兩萬元體育器材和圖書,讓愛心跨越城鄉。如今,孟曉艷播下的種子已悄然發芽:孩子們對語文的興趣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孩子愿意敞開心扉。當臨別時孩子們遞上寫滿祝福的紙條,一聲聲“舍不得您”讓她紅了眼眶——這雙向奔赴的愛,正是她支教路上最美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