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了。筆者根據會議精神,留意了一下湛江的身邊事身邊人,欣然發現,這座濱海城市也正悄然地綻放著一朵朵文明之花。湛江人將文明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不同于宏大敘事的創建工程,他們通過“微公益”“隨手公益”的點滴積累,在構筑著這座城市文明的基石。
漫步湛江的街頭,你會發現文明已融入市井生活的毛細血管。赤坎老街的茶攤主人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涼茶,開發區白領利用午休時間整理共享單車,霞山市場的菜販主動收起占道經營的貨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善舉,正如春風化雨般改變著城市的氣質。一位赤坎退休教師自發在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一群嶺師的大學生志愿者定期到養老院為老人剪指甲、讀報紙;南極村的漁民將打撈的海洋垃圾帶回岸上分類處理——這些不圖回報的微小奉獻,正匯聚成湛江文明的底色。
“隨手公益”之所以在湛江蔚然成風,源于這座城市特有的海洋文化基因。這也如同千百年來漁民互助出海、共抗風浪的傳統,現代湛江人將這種團結互助精神轉化為文明創建的自覺。
數字時代的湛江,“微公益”也呈現出了創新形態。吳川市的“文明隨手拍”小程序讓市民成為城市管理的眼睛;雷城的“書香漂流”活動讓圖書在陌生人之間傳遞著溫暖。這些創新實踐證明,當文明創建與日常生活無縫銜接,當行善變得便捷有趣,我們的公益就會從“要我做”變為了“我要做”。
實踐證明,“微公益”的持久魅力在于它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找到參與感。一位堅持了五年在金沙灣觀海長廊海灘撿垃圾的退休海員說:“我做這些不圖什么,就想著給孫子留片干凈的海?!边@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民間公益最動人的本質。它源于對生活的熱愛,也是對家園的責任。當然,這種情感成為普遍共識,文明就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內心的需求。
的確,文明創建不是一場運動,而是一種浸潤;不是一陣風,而是一條河。我們從“微”處著手,從“隨手”開始,每個人的小善舉都是文明長河中的一滴水。當我們生活的港城中有無數的微光匯聚,它們必將照亮整座城市的精神天空。這種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文明模式,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湛江實踐中最生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