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向來是文旅消費的黃金期,廉江在這個夏天主動出擊,連日來開展一系列活動積極催熱暑期游,積極推動社交“流量”變游客“留量”。
消夏避暑、濱海度假、觀演賞劇、趕集看展、親子研學、夜市游樂……眼下,豐富多彩的暑期文旅活動,在全國各地熱烈上演,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要從一眾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廉江精準地打出了三張牌,值得好好借鑒。
第一張牌,是“流量牌”,以精準傳播撬動區域市場。7月9日,“暑假游廉江”媒體采風活動啟動。采風團主要由兩廣的各級主流媒體及自媒體組成。聚焦兩廣媒體及自媒體,絕非偶然為之,而是精準錨定核心客群的戰略選擇。作為粵西門戶,廉江與廣西接壤,處于北部灣城市群與珠三角的連接節點,3小時交通圈內覆蓋兩廣大部分城市。選擇兩廣媒體,正是瞄準“研學游”“周邊游”“周末游”“親子游”的暑期出游趨勢——這類客群對短途出行需求旺盛,決策鏈條短、復游率高,是支撐暑期文旅消費的基本盤。通過區域內媒體的密集發聲,既能降低傳播損耗,又能精準觸達“說走就走”的潛在游客,進而導入穩定客流。更巧妙的是“即時性引爆”與“場景化種草”的協同發力。主流媒體的權威報道形成“第一波聲量”,借助其公信力迅速打響“暑假游廉江”的活動聲勢;自媒體則承接這波熱度,以“沉浸式體驗”完成深度種草,將抽象的“廉江好玩”轉化為可感知、可向往的出游場景。
第二張牌,是“資源牌”,以場景創新激活文旅價值。連日來,“廉江發布”公眾號相繼推出《暑假怎么游廉江?》《暑假來廉游玩必點》《跟著美食打卡廉江》《跟著非遺游廉江》等一系列推文。其背后,是對當地特色資源的場景化整合。“資源≠產品”,而是要通過場景化融合讓文旅資源“活”起來。“跟著美食游廉江”,不只是羅列小吃,而是串聯起安鋪騎樓的簸箕炊制作體驗、水庫風景區的全魚宴、鵝街的鵝飯,讓味覺體驗與地域文化深度綁定;“跟著非遺游廉江”突破靜態展示,邀請游客參與手造紙制作、觀看非遺斫琴技藝,讓文化從“看”變為“玩”。更巧妙的是“白+黑”場景延伸:白天在謝鞋山探秘古荔林、田園寨體驗農耕,夜晚則有塘山嶺煙花秀與非遺打鐵花,火光與星光交織成獨特夜游記憶。這種“觀光+體驗”“日游+夜游”的設計,讓“一日游”升級為“過夜游”,帶動住宿、消費等鏈條延伸。
第三張牌,是“固粉牌”,以全域服務讓路人變粉絲。留量的關鍵,在于讓游客“來得值、還想來”,而這份“值”的深層底氣,正源于廉江“百千萬工程”的扎實成果。行走在廉江城鄉,從塘山嶺風景區的生態綠道到安鋪古鎮的騎樓新貌,從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到便捷暢通的旅游路網,處處可見“百千萬工程”賦能的印記——全域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從“臟亂差”變為“和美凈”,基礎設施升級讓“說走就走”的周邊游有了硬件支撐,產業融合發展讓特色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傳統手藝成為體驗項目。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游客在享受美景美食的同時,真切感受到城鄉發展的活力,這種“實景式成果體驗”比任何宣傳都更有說服力。游客因優惠而來,因“百千萬工程”造就的和美環境與特色體驗而留,因持續迭代升級的品質而返,構建起“流量—消費—復游”的“固粉模式”,讓“百千萬工程”實效轉化為文旅競爭力。
從精準引流,到場景留客,再到體驗固粉,廉江的三張牌環環相扣,為縣域文旅突圍提供了有益啟示:不貪大求全,而是深耕“家門口的市場”;不只做文旅資源的“加法”,更要做場景創新的“乘法”;不僅追求短期熱度,更要有自己的“固粉模式”贏得長期口碑。三張牌背后的務實打法,正是廉江暑期游持續升溫的核心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