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高速沿村而過,一幢幢奶白色外墻的農房整齊矗立;村邊新建成的綠美生態小公園里,新植的紫花風鈴隨風搖曳,三角梅與紅玫瑰交織成彩色花帶——這里是吳川市淺水鎮楊梅仔村,一個因風貌管控提升專項行動實現蝶變的示范村莊。
自吳川市開展風貌管控提升示范帶連片打造專項行動以來,淺水鎮全面落實工作要求,以推進農房風貌提升改造為抓手,全面加強風貌管控,不斷提升規劃管理水平和鎮村建設品位,推動鎮村容貌有序蝶變,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前,該鎮164棟“赤膊房”均已完工,煥發新顏的“赤膊房”變身當地亮麗風景線。
“赤膊房”變身風景線。
“赤膊房”換新顏,垃圾池變身綠美小公園
4月13日,記者在淺水鎮楊梅仔村看到,位于沈海高速沿線的“赤膊房”外立面已經換上了“新衣”,統一噴刷了奶白色的外墻,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亮眼,農房的整體風貌得到了極大提升。“以前房子外墻光禿禿的,現在統一刷白后,整個村都變漂亮了!”村民李叔指著自家煥新的三層小樓說。
“楊梅仔村屬整村推進的高速沿線示范帶村莊,29棟‘赤膊房’現已全部完工。”淺水鎮副鎮長柯洪介紹說,自吳川市開展風貌管控提升示范帶連片打造專項行動以來,淺水鎮以楊梅仔村為示范點,全面開展風貌管控提升工作,對村中的重點區域路段進行改造,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把垃圾黑點打造成為環境“亮點”,并對高速路沿線可見的“赤膊房”進行外立面統一提升改造。
與農房風貌改造相互映襯的是楊梅仔村新建成的綠美生態小公園,公園里鋪設的是村民捐贈的紅磚,大理石桌椅整齊擺放,在綠樹紅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雅致。這個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小公園,曾是村里的“老大難”垃圾堆放點。“這個露天垃圾池,每到夏天蚊蠅亂飛,村民寧愿繞路走。”村民李叔說。隨著風貌提升行動推進,去年底,楊梅仔村發動群眾籌資7萬多元,村民還捐紅磚、捐樹苗、投工投勞,用兩個月時間將“衛生死角”改造成集休閑、健身、觀光于一體的生態空間。如今,小公園里紫花風鈴木、三角梅、紅玫瑰爭奇斗艷,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打卡點”。
沈海高速沿線的楊梅仔村綠美小公園。
凝聚合力,推動更多鄉村將迎來“蝶變”
從“赤膊房”到奶白新居,從垃圾池到生態公園,楊梅仔村的蛻變是淺水鎮全面加強風貌管控、推動鎮村容貌蝶變的生動注腳。據了解,淺水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風貌管控提升示范帶連片打造工作,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制定明細的推進方案,實施網格化管理,切實做到“一棟一人跟進”,每天調度,掛圖作戰,倒排工期。
淺水鎮前期對高速公路、鐵路沿線等重要交通干道及區域的“赤膊房”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底排查,并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制定方案。通過清洗農房外立面、外立面涂漆、噴漆等方式,為赤膊農房披“新裝”、煥“新顏”,全鎮164棟“赤膊房”都已完成改造。
看著村容村貌發生的變化,村民幸福感滿滿。“風貌管控提升,讓我們農房舊貌換新顏,以前垃圾池變成了小公園,生活得很舒適。”村民李叔說。在推進風貌提升行動的過程中,楊梅仔村等村莊的群眾自發參與風貌提升事項的日常巡查,還積極為村莊規劃建言獻策。“政府帶著我們干,我們更要自己動手建!”李叔說。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門前屋后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紛紛種上了花草,鄉村“顏值”與“氣質”雙提升。
隨著風貌管控提升示范帶連片打造專項行動的深入推進,淺水鎮更多鄉村將迎來“蝶變”。未來,淺水鎮將繼續以“繡花”功夫雕琢鄉村細節,以“釘釘子”精神落實長效管理,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成為村民生活常態,讓“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在淺水大地全面鋪展。
“農房風貌管控提升,村民既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下一步淺水鎮將補短板,強弱項,加大力度,在人居環境整治、農房風貌管控提升等關鍵環節持續攻堅,大力倡導村民自發開展農房改造,喚醒村民主人翁意識,真正做到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管,為‘百千萬工程’添磚加瓦。”淺水鎮副鎮長柯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