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種禾點豆”。當春風宛如靈動的精靈輕柔地拂過大地,喚醒沉睡萬物,泥土、青草芬芳漸起時,春耕便邁著輕盈的步伐,悄然而至。于我而言,家鄉春耕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綺麗畫卷,裹挾著泥土的芬芳,散發著濃濃的鄉村韻味,承載著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在那個農耕時代,耕牛無疑是我們村子春耕的主力軍。盡管拖拉機早已問世,但村子里的稻田星羅棋布,有的田基僅有一人寬的小道,拖拉機在這樣狹窄的環境中,根本無法施展拳腳。于是,一頭牛、一把耙犁、一條鞭子,便成了春耕時節田間地頭的主角,它們共同奏響了一曲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春耕樂章。
每當春耕時節來臨,天邊剛泛起魚肚白,父母就早早起床,開啟了忙碌的一天。母親輕手輕腳地來到牛圈,老水牛正悠閑地甩著尾巴,驅趕著早起的蚊蟲。母親小心翼翼地從草堆上挑選出一捆最為鮮嫩的草料,草料上還帶著清晨的露珠,在黯淡的光線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她雙手捧起草料,均勻地撒在牛槽里,同時嘴里念念有詞:“多吃點,待會兒干活才有勁。”在昏暗且帶著些許潮濕氣息的牛圈里,母親專注地看著水牛進食,她滿眼的慈愛與期待。母親時不時伸出粗糙卻溫暖的手,緩緩地輕撫牛背,動作猶如微風拂過水面般輕柔,仿佛在與水牛進行一場無聲而又深情的對話。與此同時,父親在院子里拾掇犁耙。他將犁耙從角落里搬出,放置在院子中央,借助微弱的晨光,仔細檢查著每一個部件。父親粗糙的手指在犁耙上摩挲,不放過任何一處可能存在問題的地方。他敲敲這里,聽聽聲音是否清脆;釘釘那里,確保部件牢固穩定。“叮叮咚咚”的聲音,如同清晨的鬧鐘,打破了鄉村清晨的寧靜,也常常把我們這幫貪睡的孩子從睡夢中喚醒。
待一切準備就緒,父親熟練地將犁擔在肩上,又用扁擔挑起耙,扁擔在肩頭微微彎曲,發出細微的吱呀聲。隨后,他來到牛圈,吆喝著大水牛。大水牛似乎聽懂了父親的指令,邁著沉穩的步伐跟在父親身后,一同向自家田地走去。太陽漸漸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大地上,遠遠近近的山溝、大大小小的田垌里,到處都是人與牛耕田的影子。吆喝聲、牛叫聲、農具碰撞聲,此起彼伏,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充滿生機的春耕交響樂。在春山的晴空下,這幅熱鬧非凡的春耕圖,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畫,展現著勞動人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來到田間,父親先是將牛穩穩地固定在合適的位置,隨后彎下腰,雙手熟練地將犁套在牛身上,調整好位置和角度,確保犁鏵能夠順利入土。他一手緊緊握住犁把,那犁把在他的大手中顯得格外馴服;一手揮舞著鞭子,伴隨著“嘚嘚嘚”“來來來”的吆喝聲,牛在前面拉著沉沉的犁鏵,不緊不慢地向前走著。每走一步,身后便涌出一壟壟剛剛翻過的、松軟的泥土,散發著陣陣泥土的清香。犁地是個體力活,不一會兒,父親的額頭上便布滿了汗珠,汗珠越來越大,順著臉頰滑落,滴進泥土里。但他顧不上擦拭,依然全神貫注地扶著犁,身體微微前傾,用全身的力量掌控著犁的方向,犁過之處,泥土翻涌,宛如海浪般起伏。
母親也沒閑著,她穿梭在田間,清理著犁出的雜草和石塊,為后續的耙地工作做準備。她的腳步輕快而穩健,雙手如靈動的蝴蝶,不一會兒,就清理出一大片地塊。偶爾,母親會直起腰,用手背擦去額頭的汗水,看著父親犁地的身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對父親辛勤勞作的心疼,更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考慮到牛的體力,每天耕地的時間一般從早上開始,到中午便結束。如果路途較遠,為了避免路上來回耽誤時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在田地里吃午飯,父親也不例外。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跟母親去送飯,是最開心的事。因為田地間總有我們向往的東西,或是五顏六色的野花,或是鮮嫩可口的野菜、野果,還有生蹦活跳的小魚。
每次隨父母耕作,我都迫不及待地在嶺邊、田基奔跑。摘花、摸蝦、捉魚,盡情享受著大自然賦予的樂趣。我最喜歡采一大把“炮仗花”,那鮮艷的花朵,如同燃燒的火焰,散發著迷人的芬芳。我坐在地頭,聞著泥土的清香,陶醉在桃紅柳綠的大自然美景中,玩著各種有趣的游戲。有時,我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在田基上放風箏,五彩斑斕的風箏在藍天下翩翩起舞,仿佛是我們放飛的夢想。
辦田是插秧種禾的前提和基礎。犁田與耙田又是辦田兩個環節,犁田是為了把水田泥土翻松,耙田則是為了把犁過的水田耙平。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耙田必須趁著剛犁好的水田及時進行。
父親一手扶住耙,一手緊緊握住韁繩,指揮著牛前進的方向。隨著牛的走動,耙齒在泥土中劃過,將高低不平的土地耙得平平整整。在村子里,村民們總是會合理分配時間,既不過度消耗牛的體力,又能在正午之前耕完耙平當天的水田,為清明前后的插秧贏得最佳時間。
田間,鄉親們互相打著招呼,分享著春耕的經驗和趣事。有人夸贊自家的牛力氣大,干活麻利;有人交流著今年的種植計劃,臉上洋溢著對豐收的期待。孩子們在田基間嬉笑玩耍,追逐著彩色的蝴蝶,為熱鬧的春耕增添了幾分童趣。整個村子仿佛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每個人都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著。
即便現代化農耕帶來便捷,可每當春風喚醒萬物,“田間綠初透,耕牛遍地走”的春耕畫面,總會在我腦海浮現。它承載鄉愁,見證時代變遷,記錄了父母勤勞和艱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