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綠美麻章展新姿,IP賦能‘百千萬’”——2025麻章區特色IP形象發布會舉辦,推出“麻小章”“麻小竹”“麻小儺”三個特色IP形象。(4月11日《湛江日報》)
城市是需要經營的,而經營方式是多元的,更應是與時俱進、應時而動的。在“流量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一座城市想在眾多兄弟城市中脫穎而出,打造“城市IP”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日前,麻章區推出“三寶”——“麻小章”“麻小竹”“麻小儺”三個特色IP形象。這不僅是一次創意設計的成果展示,更是區域發展戰略思維的深刻轉變——當城市競爭進入品牌化、IP化的新階段,麻章已經思考并開始探索:如何以文化符號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簡單地說,“城市IP”就是一地的“形象代言”。只要是能講好城市故事、彰顯城市魅力和獨特氣質的元素,都有成為“城市IP”的潛質和可能。不同于單純的視覺符號,優質“城市IP”通過具象化的表達,可以把地域文化基因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情感觸點,從而“打動”游客、帶動“流量”。具體到“麻章三寶”,分別對應紅樹林生態、富貴竹產業與儺舞民俗文化,這種“生態+產業+非遺”的組合,精準展示了麻章的核心競爭力、城市吸引力。其中最大的創新亮點,在于構建了“文化解碼—創意轉化—價值輸出”的完整鏈條。麻章從本土特色資源中提煉核心元素,通過設計大賽匯聚社會智慧,再經專業評審與大眾投票確保傳播適配性,這一過程本質上是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更值得關注的是,麻章將塑造“城市IP”納入“百千萬工程”,明確提出推動IP在文旅場景的落地應用,令人對其建立“城市IP”與實體經濟的連接點充滿期待。
放眼各地,“城市IP”的打造如火如荼,不斷吸引越來越多地方競相“入局”。但另一邊廂,同時又有越來越多已經被打造出來的“城市IP”被“閑置”。例如,打造出來的“城市IP”因與當地“氣質”不符,草草“登臺”就不再“亮相”;或者,只追求短期熱度,“城市IP”曇花一現帶一波“流量”之后,又變得“水靜鵝飛”……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的“城市IP”與城市的契合度不夠高,沒有緊緊圍繞城市特質和優勢“量身定制、量體裁衣”;另一方面,則是把“城市IP”當成了花瓶,陷入“重設計輕運營”的困局。“城市IP”不應只是停留在宣傳海報上的形象,而應成為串聯文化消費、旅游體驗、商業合作的價值樞紐,這應當成為一種共識。
“城市IP”的終極價值,在于構建可持續的文化競爭力。當“麻章三寶”走出發布會現場,如何讓其持續產生影響力,找到一條“適用”之路,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運營智慧。未來,麻章需在IP內容持續產出、商業生態構建、跨界聯動等方面發力,既要拓展“應用場景”,又要找準“流量入口”,通過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新媒介,實現從地域符號到網民記憶的跨越,讓“三寶”真正轉化為發展動能。尤其是,如何利用“城市IP”賦能“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彰顯城市品牌、吸引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熱度”,更應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好好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