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屋后有一座小山,小有名氣,叫文筆嶺。從前,小山上建有文筆塔,那文筆塔,是我家鄉小城里的八景之一。后來,隨著城市的變遷,文筆嶺三面建滿了住宅樓,同時,文筆嶺也租給了開發商。也不知何故,文筆嶺至今仍未開發。而我的屋后,每當下雨,常有泥土從嶺上流下來,漸漸地堆積成一個小山坡。
為了安全,我在屋后筑了一道矮墻,用矮墻擋住山坡的泥土,用鐵網把山坡圈起,形成一個小菜園。
山坡的小菜園上,最高處,我種了兩棵三角梅,一棵紫色,一棵紅色,這兩棵三角梅,一年四季,有三季開花,每當我心情不好,我就來屋后看看三角梅開花。
小菜園中間處,我種了十三棵橘紅樹。橘紅是家鄉的特產,止咳化痰,馳名中外。家鄉人種植橘紅,已有1600多年歷史,家鄉的橘紅之所以出名,有賴于家鄉的土壤含有豐富的礞石。為了傳承化橘紅,我親自種上這些橘紅樹,我要全方位了解橘紅,方可向遠方的朋友推介家鄉的化橘紅特產。我喜歡橘紅花,每當陽春三月,橘紅花開滿樹,潔白無瑕,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賞花之余,我將落地的橘紅花拾起曬干當茶飲。
山坡的最低處,我平整泥土后,種上了三種菜,分別為心菜、芥菜和皇帝菜,至于為什么種這三樣菜,我也說不清楚,我是聽賣種子的亞姨推薦就種了。
由于山坡的橘紅樹還未長大,山坡的菜園顯得很空曠,為此,我自作聰明,開始見縫插針,我在樹與樹之間的空曠處,種上了玉米。玉米,家鄉人叫它包粟,自小至大,我都喜歡吃玉米,從前我沒親手種過,今次我要親力親為,我想種出我最喜歡的糯米粟。
兒子數學常考滿分,他見我每天有空就往屋后的菜園跑,他故作關心我,坐在我身旁,用手機幫我計算:“你買了13元玉米種子、下了10元復合肥、有30棵成長、每棵結果2包,按每包1元算,不包括人工及水費,略有剩余,若那些包粟被鳥兒吃掉,你會血本無歸,而你種的植物,包括菜,你都不肯噴藥,估計蟲兒會毀滅你的夢想,相信你會白忙一場……”妻子見狀,也笑我不是耕田的料。
兒子的話雖然有理,但我仍然忙我的菜園。三年的疫情,讓我身心俱疲,若種菜可治愈一切,我想這個成本還是最低的。
記得小時候,我在農村生活,那時我很調皮,父親對我也很嚴,每當我做錯了事,他都會照章行事,該打則打,該罵則罵,他從來沒跟我客氣過。
有一次,卻是特例,記得我讀二年級那年,剛開學不久,我便偷懶不去上學,我在家鄉芒山的山腳下開荒,學著大人們種菜,不久,被父親發現,我當時有點害怕,心想,今次少不了又要挨打挨罵了。父親見我這么認真挖地種菜,他不但不打我,反而教我怎樣種菜,他從其他的菜地里移來10多棵小菜苗“上海青”,他教我怎樣施肥及澆水。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我種的青菜成長很快,采摘那天,我特別高興,特別有成就感。
兒時的一幕幕,很易在我的屋后的山坡小菜園浮現,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永遠留住那份情結,沒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他們無法理解。其實,我在屋后的園子里種菜,我并非一定要收獲多多,我要的是享受種菜的過程,看著菜苗天天長大,讓我開心。看著這個菜園,能讓我回味小時候與父親相處的難忘時刻,回憶父親在我腦海中的音容笑貌。我喜歡我的小菜園,很難想象,就算我吃飯,我也手捧著那碗飯,邊吃邊去菜園看幾下我種的菜,看下它的長勢。
小小的菜園,卻蘊藏著大大的智慧,我想讓菜園成為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好地方,比如,瓜的種子是多少天出芽,菜的種子又是多少天出芽的,而每種菜收獲周期是多少天,哪個季節適宜種什么菜等,這些,不讓孩子親眼見過,他們永遠不懂,我想讓孩子們知道,種菜不易,農民更加不易,要他們懂得珍惜食物,明白什么叫粒粒皆辛苦,每位勞動者,都值得尊重……
在生活中,我要學會做一個農民,在工作上,我要學會農民的思考,當你是一個農民,你不會沖著莊稼大吼大叫,你也不會責怪它長勢過慢,你更不會在它成長之前,把它連根拔起。相反,你為了它,你會選擇適合它的土壤,讓它生長,你會用水來給它灌溉為它施肥,你會為它無怨無悔去清除雜草。其實人生就是一場耕種,不是要與別人比快慢,而是向內探尋自己,挖掘自己成為蘊含無限可能的種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土壤,用情去培育,種出精彩的人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小小菜園,讓我在喧囂的城市中找到一份靜謐,讓我在失意中,找到了慰藉。大道至簡,我不想在復雜的人際中去捉摸別人,我更喜歡在菜園里虛度年華,屋后的菜園,只能算是我暫時安心之所,倘若文筆嶺被開發,相信我的菜園未等到橘紅樹結果,到那時,我只能由衷地感慨“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