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廣東省林業局“生態林業建設新增濕地保護修復”項目“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試點”在雷州市雷高鎮通過專家現場測產驗收。
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湛江灣實驗室等單位的專家現場踏勘了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試點情況,聽取項目實施情況匯報,查閱了相關資料,并當場隨機抽取了魚、蝦、蟹、貝等養殖生物進行測量,詳細記錄數據。對項目建立的“紅樹林池塘種養耦合模式”和“紅樹林河口灘涂種養耦合模式”試點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洪輝帶領團隊開展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研究,在駐雷高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協助下,開展了圍塘塘邊灘紅樹種植固堤防潮減災與生態養殖耦合,灘涂紅樹種植和水產資源增養殖耦合研究,優化了紅樹林濕地微生境,提升生態功能,探索了以發展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紅樹林生態產品多元價值實現的新途徑。
兩項種養耦合模式試點面積分別為60畝和120畝,種植紅樹林面積共15畝,成活率達95%。建立的多營養層級的生態養殖耦合模式,養殖效益明顯高于傳統養殖模式;蠔殼礁、蠔樁與互花米草治理、消浪穩灘相結合,增強了紅樹林光灘微生境異質性;埋棲貝類底播增殖,提升了紅樹林濕地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讓更多生物和諧共生。項目組還建立了兩項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的養殖容量評估方法、編制了紅樹林種養殖耦合技術規程,并進行了3場專題技術培訓,為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湛江日報、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