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余年來,樂于助人的余建超先后榮獲湛江海關“感動湛關十佳人物”“湛江海關榜樣”“湛江十大最美家庭”“廣東百戶最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等榮譽。帶領湛江海關所屬霞山海關“霞光青年”服務隊榮獲“廣東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全國青年文明號”;“點亮心光”濟困助學項目榮獲“全國海關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投身公益事業
匯聚向上向善愛心力量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幫到更多困難群體。”在善行行走的路上,余建超以志愿服務精神堅持做平凡的事,點亮凡人微光,感召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去幫扶困難群體,匯聚向上向善的非凡力量。以余建超為代表的志愿者們積極開展困難家庭學生結對助學項目、鄉村學校助學捐贈項目、大涼山彝族村小支教資助項目、困難群體慰問幫扶項目。
“他十多年前起就開始做好人好事,他經常說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快樂是幫助和溫暖他人。我們加入善行會這個大家庭主要是受到他的影響,我們希望今后一直把公益服務做下去。”志愿者馮杰說。
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感染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善行會,發展至今已有會員220多人,志愿者70多人,隊伍不斷壯大。
用心用情濟困育人
點亮困難學子希望之光
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余建超在多年的公益服務實踐中發現, 一些偏遠的鄉村學校教學用品缺乏更新補充,一些家庭困難的孩子仍然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因此,他特別關注助學,“一定要做‘接地氣’的項目,做老百姓急難愁盼的項目,從基礎教育著手。”
善行會重點開展的4個公益項目中,有3個項目為教育領域。其中,困難家庭學生結對助學項目是善行會的傳統重點項目,重點面向湛江本地低保戶、困難供養戶、殘疾、孤兒、單親、重病、其他低收入家庭,且成績良好的同學,每學年助學金3000元。從2021年系統規范結對助學項目以來,善行會累計助學近260人次,累計發放助學金近78萬元,減輕了困難學子的經濟負擔,堅定了他們求學上進的信心。
2024年,該項目申請學生達224名,經過初審后,其中150名學生是來自較為偏遠的縣(市、區)鎮村。實施這一項目,需要做大量繁瑣工作。從學生申請收集、資料初評到入戶核查、名單篩選,從組織愛心人士結對認領、籌集助學資金到助學金核對發放、現場慰問座談,以及后續定期的關愛幫扶等,往往要持續三四個月才能完成。入戶核查則是其中重要一環。
“善行會分成13個小組,分頭去家訪去入戶核實,確保我們的善款用到刀刃上,尤其是要對大家捐助的善款負責,也對困難的家庭負責。”余建超介紹道。
“結對助學”項目評審工作小組,利用晚上、節假日開展入戶走訪,足跡遍及赤坎、東海島、雷州、徐聞等地,風雨兼程,他們趕在暑假期間完成了150戶學生的入戶核實,評審確定當年資助了100名學生,讓學生在新學期及時得到資助。
不但要濟困,還要育人。為了深化結對助學的效果,余建超作為后續幫扶志愿工作小組的成員,對學生進行后續跟蹤幫扶,做好結對助學“后半篇文章”。組織資助人和志愿者走進學校和家庭,或者定期通過電話溝通,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及家庭困難情況,在他們面對價值觀、精神心理、高考志愿及職業發展等方面困惑時,提供心理輔導和指導。
每年七八月份,一份份受資助學生金燦燦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發到群里面,這是讓余建超和所有的志愿者感到最開心、最激動、最欣慰的時刻。2024年,善行會資助的學生有20人考上了大學,其中本科15個,專科5個。
“我們大家的愛心資助讓他們能實現一個躍升,讓他們有一個更大的人生成長的空間,幫助年輕人去闖,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最開心最欣慰的事情。”
余建超謙虛地表示,在愛心傳遞的路上,自己只是走了一小步,只是普通的一分子,集眾人之力,把愛心與溫暖精準送給需要幫助的人。
2024年,善行會榮獲市文明辦、團市委、市民政局、市志聯頒發的2023年“湛江市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困難家庭學生結對助學項目獲評“湛江市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更令余建超欣慰的是,在長期的結對助學中,學生們對志愿者、志愿組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部分被資助過的學生接力加入傳遞愛心、志愿服務、樂于奉獻的行列,成為“善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