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立 語錄:
“有些事現在不做,真的一輩子也不會了。”
“希望在20出頭的生命里,做一件到80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
“總期待著旅途中每天,不會有詳細的計劃,也不會有確切的旅途的目的地,但總有不經意的風景在身邊出現,令人驚喜。一路都是未知的精彩,這便是旅途。”
唐人立,南京人,23歲。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大五(該專業五年制)學生。大學期間走過了200多個城市,留下了10萬多張照片。2012年3月29日,唐人立“逃學去旅行———4年200城”個人影展在北京798eyecoffee開幕,受到廣泛關注。今天,他的“逃學去旅行”校園巡講第三站來到他的家鄉南京林業大學。他說這次畢業前的校園巡講,是對自己大學四年旅程的一份紀念,同時也是今年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
人在囧途 第一次出門就沒買到返程票
“我之前是個火車迷,喜歡坐著火車看風景,上了大學,我就想自己一個人去陌生的城市看看。”2008年4月6日,南京工業大學大一的學生唐人立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于是,他獨自一人乘火車從南京前往鎮江,坐渡輪從鎮江到達揚州。但傍晚返程時卻發現從揚州回南京的火車票全部售罄,無奈先回到鎮江。“鎮江站前拉客的出租車去南京要價300元,我心里慌得要命,擔心要露宿街頭了。”不過沒關系,小唐一直就是個火車迷、公交迷,他最終混過了鎮江火車站的檢票口,在火車上補了車票。
由于經費有限,唐人立出去旅行,都是徒步+搭車。他徒步新疆,從賈登峪走到禾木、到黑湖、喀納斯、最后到達白哈巴。沿途有青年旅社,他就住旅社,沒有就住當地哈薩克族的家中。“其中5天都是在草原上,沒有水、沒有電,沿途就只能住在牧民家的氈房里。”沿途有馬道,他就一路問牧民,一路跟著馬蹄印向前走。“但沒想到走到一片沼澤地前,馬蹄印消失了。”唐人立想原路返回,但也找不到自己來時的腳印了!最后,他通過太陽等自然物辨識方向,終于從荒原上走了出來,“見到人煙的那一刻,心情無以言表。”
去年9月,他從西藏一路搭車去了尼泊爾;今年2月份,他又一路搭車從西雙版納去老撾,來回六天,只花了312元:住的是家庭旅館,吃的是當地小吃,門票貴的景點從來不去。“我們在西藏羊卓雍錯,搭車走山路,車剛到山頂,你不能想象山頂居然是一片好大的湖,湛藍湛藍的湖水、連綿的群山、西沉的斜陽……這種美景,比任何的景點都要震撼人心。”
旅行過程中,唐人立喜歡上了攝影,對于電腦中近十幾萬張照片,唐人立如數家珍:“照片記錄的不僅僅是我走過的路和去過的地方,更是我充滿艱辛的經歷。”目前,唐人立沒去的地方還有三個:寧夏、內蒙古和中國臺灣。他說他去哪兒玩事先其實都沒什么規劃,他也不知道這三個地方什么時候去,他只知道自己一定會去。
“逃學”去旅行 其實一節課都沒落下
人人網為唐人立的日志《告別,大三一年》起了個副標題,“逃學威龍版環游中國”,唐人立很喜歡這個標題,他把自己影展的名字稱為:逃學去旅游。而且正是由于這個副標題使這篇日志十分火爆。“其實我出去玩只是利用寒暑假、黃金周、周末的時間。另外我們專業每學期都有幾周是畫圖周,這些時間都沒有課相對自由,我會提前把圖畫好,然后再出去。”唐人立說:“大二上學期末計劃去青島、煙臺、威海,為了不影響學校的課程和考試,出發時間改了又改,最終把出發時間定在建筑史考試的那天,火車的開車時間僅僅是考試結束的一個半小時之后。”而徒步西藏那次,他利用了暑假和九十兩個月的實習期:“因為我前一年就把大三的實習做好了。”
“有網友認為我是‘富二代’,在很多人看來一年去這么多地方會花很多錢。但我上學閑暇的時候會去做網站監理什么的賺一些錢,另外在旅途中也很省。”住青年旅社,坐綠皮火車,是唐人立旅行的省錢秘籍。“一般來說大城市和旅游城市都有青年旅社,花上30元就可以解決住宿問題,搭車很多時候也是不花費用的。”“我的專業是城市規劃,我熱愛這個專業,這個專業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唐人立的旅行,幾乎跑遍了全中國所有的大城市和有特點的城市,無論是青磚黛瓦、粉墻翹檐的明清建筑風格,還是明快簡潔、時尚寫意的現代建筑流派,他都覺得對于城市規劃專業學習是很有啟發的。
今天南林大的這場講座,是唐人立校園巡講的第三站,前兩站是山東大學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最開心的是,無論是在北京798辦畫展,還是在學校里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總會有人被我感染到。”的確如此,記者在唐人立的微博上,看到好多學生給他留言,說受他鼓舞,他們也要趁著還有空余的時間,去全國各地轉轉了。“今天,一塊一塊正在搭建人生的積木。想做的事,想愛的人,早些行動,否則或許就是永訣了。”
舌尖上的旅途 一路嘗遍美食 最愛鱔絲煲仔飯
唐人立愛吃小吃的習慣,讓他品嘗了中國的許多美食。他最喜歡的是煲仔飯之鄉——廣東開平的鱔絲飯。“單看那熊熊燃燒的柴火上那一煲煲香噴噴的煲仔飯就已經不停地流口水了。煲里的黃蟮去骨留肉,絲絲嫩滑,入口留香,果然名不虛傳。”唐人立說,廣東人是最喜歡吃、最懂得吃的。小小的一個煲仔飯,到了廣東人的手里,便變得五花八門起來,海鮮煲仔飯、豆豉排骨飯、黃鱔飯、田雞飯。一如上海人的蓋澆飯,只要湯湯水水的都可以蓋澆,在廣東,只要可以分成小塊的,都可“煲仔”。黃鱔有切成一截截的,也有撕成一條條的,但都以本地黃鱔和優質大米為原料,佐以姜絲、蔥花等調和而成,口感松軟,味道鮮美。
其次,唐人立還推薦了老撾米線,“光調料就有20多種。”調料有魚露、醬油、檸檬什么的,口味清新特別。小唐還喜歡新疆的羊肉串:“選用的是當年的羊羔肉,并且是當天屠宰的新鮮肉。如果不是新疆的羊肉很難烤出新疆烤羊肉的香嫩口味。”不過,讓小唐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天走得餓了,就到新疆的牧民家中討了杯酸奶。“哎呀,一股油漆味,喝不慣。”但鑒于牧民朋友特別熱情,小唐還是一口氣將酸奶灌了下去,到現在他都記得這怪怪的酸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