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厭學、“躺平”、沉迷手機,焦慮的家長們該如何破局?近日,一場聚焦家庭成長心理教育的“助力青春,守護成長”公益講座在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溫情開講,為眾多尋求科學育兒之道的家長送上了一場“及時雨”。
公益講座現場。(通訊員供圖)
據悉,本次活動由湛江市圖書館、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區社保局、湛江市心理學會聯合主辦,特邀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湛江市心理學會副會長古峰擔任主講。古峰憑借深厚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咨詢經驗,將真實案例與親子相處智慧相融合,為現場聽眾奉獻了一場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講座。
講座伊始,古峰即以“從‘錯誤’到‘覺悟’——當父母也需‘再教育’”的生動案例切入主題。他毫不避諱地剖析了家長在與青春期子女溝通中普遍存在的誤區,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沖突源于對青少年心理特點的誤解。借助“三層大腦”(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理論,古峰深入淺出地解讀了青春期孩子情緒波動大、追求獨立自主、渴望被尊重的深層心理機制,引導家長們跳出固有思維,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邏輯。
針對讓家長們束手無策的“孩子厭學躺平”“沉迷手機網絡”等具體難題,古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他反復強調一個核心理念“先有關系,才有教育”,這一觀點引發了全場家長的強烈共鳴。“命令、指責、控制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會破壞親子連接。唯有建立在理解、接納和信任基礎上的關系,才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心扉,讓教育產生效果。”古峰解釋道。他分享了如何通過有效傾聽、共情式溝通、設立合理邊界等方法,來修復和強化親子聯結。
在熱烈的互動環節,家長們爭相提問,“孩子在家完全‘躺平’抗拒學習怎么辦?”“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而不引發‘戰爭’?”等問題道出了普遍焦慮。古峰結合自身經歷和典型咨詢案例,給予了耐心細致的解答,提供了具體情境下的溝通話術和應對框架。
講座尾聲,古峰精心設計了一個獨特環節——簡短的動力催眠療愈體驗。在十分鐘的沉浸式引導中,家長們得以暫時放下日常瑣碎與焦慮,沉淀情感,回歸內心的平靜。古峰深刻指出,家長的自我情緒管理與內在狀態是改善親子關系的根基。“養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長首先關照好自己的內心,與自己進行真誠的‘對話’。”他鼓勵家長們將這種自我覺察和放松的技巧融入日常生活,尤其是在陪伴孩子閱讀、進行親子互動時,保持平和與專注,共同營造一個充滿理解、支持和溫暖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