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顏真卿,后世對他的了解多為流傳千古的顏體,但其濃墨重彩的人生,仍有大量傳奇故事可以挖掘。近日,國家大劇院、北京京劇院聯合制作的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首演,在“書壇巨擘”這層身份之外,多面呈現顏真卿的書劍丹心。
《顏真卿》劇照。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通過“歃血”“兵援”“遭陷”“祭侄”“受命”“就義”等9個場次,把顏真卿的人物層次逐漸鋪展:他不僅是享譽中外的書法家,更是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安史之亂中,他仗劍奮起,聯合河北十七郡歃血結盟,以誓死平叛的決心守衛家國;李希烈叛亂之際,已屆古稀之齡的他又孤膽深入虎穴,最終悲壯殉國。編劇蔡赴朝以“立意至高、動機至真、性格至烈”的文本為劇目打下堅實基礎,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從“兵援博清”時夫妻二人以白綾明志的決絕,到“遭讒被貶”時直面奸佞誣陷的剛直;從“受命出使”時單刀赴會曉諭叛將的無畏,到“就義”時身陷烈火從容赴死的壯烈,《顏真卿》的推進節奏跌宕有致、錯落得當,完整而立體地把顏真卿一角立在了舞臺之上。
主創團隊多次表示,《顏真卿》是一部“尊古不復古,守正不守舊”的作品。唱腔設計、作曲朱紹玉曾說,區別于眼下一些容易把唱詞寫得“別別扭扭”的新戲,《顏真卿》有難得的詩意,格式、韻腳都符合京劇音樂韻律。文本與音樂的充分結合,讓《顏真卿》守住并精彩地發揚了京劇藝術的本體特色,比如,當顏真卿悲切悼念兄長顏杲卿、侄兒顏季明時,一段反西皮二六如泣如訴,肝腸寸斷;全劇結尾部分的反二黃則變化莫測,高潮不斷,層層激蕩間,顏真卿的復雜心緒被演繹得一唱三嘆,充滿感染力。
《顏真卿》劇照。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在行當配置上,劇中三位核心角色顏真卿、王倩兒、韋夫人分別以老生、青衣、老旦來塑造,兼有武花臉、小花臉等,看點豐富。同時,張建峰、竇曉璇、翟墨,馬博通、王茜、崔冉,裘識、張梓溪、王中女三套主演陣容匯聚了京劇藝術的多個流派,在梯隊建設和國粹傳承的層面,《顏真卿》是一次積極的嘗試。
在舞臺呈現上,《顏真卿》運用了更加當代化的表達語匯。視覺總監、舞美設計高廣健從傳統戲曲中提取了“帳桿”元素,經過放大、羅列等種種變化后,帳桿或縱貫如劍戟刀槍,或舒展似竹林毛筆,流暢靈活地帶動著城闕、軍帳、宮廷、禪廟等場景的切換。另外,一彎弧形表演區域從樂池延伸向觀眾席,把三面臨席的中國傳統式舞臺與西方鏡框式舞臺結合起來,一種幾乎打破“第四堵墻”的觀演感受把觀眾強烈地拉進了《顏真卿》的情感脈流中。
《顏真卿》劇照。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顏真卿》抒情之濃墨重彩,是全劇的突出特色之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名揚天下,但如何在舞臺上詮釋它的蒼勁精妙和飽含的悲憤之情,是一大難點。《顏真卿》不囿于書法本身,而是從安史之亂爆發后顏杲卿、顏季明戰死疆場,只余幾捧遺骨被尋回的背景切入,帶出顏氏一門三十余口被害的慘烈往事,把《祭侄文稿》的情緒烘托至極致。此刻,舞臺上一抹宛若鮮血的猩紅橫亙全場,幾十枚頭盔高掛半空,似頭顱高懸,一束追光打亮顏真卿,他悲愴揮筆,《祭侄文稿》斷續涂抹的文字以影像的形式浮現,把“天下第二行書”的重要意義變得具象可見——知其珍貴,更要知其之所以珍貴。《顏真卿》以屬于表演藝術的方式,補全了許多觀眾對一位了不起的歷史人物的認知,而那份厚重熾熱的報國精神與堅定信念,在當下的時代尤其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