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這份認可,我非常感激和自豪,這是特別大的驚喜。”回憶起今年四月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愛的暫停鍵》的榮耀時刻,挪威演員赫爾加·古蓮的聲音中依然帶著激動。那天晚上,《愛的暫停鍵》連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女主角四項大獎,成為本屆北影節最大贏家,赫爾加·古蓮作為當時唯一到場的主創代表,多次上臺領獎。
如今,這部電影正在中國熱映,對于影片受到的好評,古蓮深受鼓舞。這個來自挪威的故事,之所以能跨越7000多公里的距離與語言文化的障礙,引發中國觀眾的共鳴,就在于它聚焦的是當下女性共通的婚姻、育兒、原生家庭等普遍困境,用細膩克制的女性視角呈現出情感拉鋸中的自我成長、破碎與愈合,更傳達出“愛人先愛己”的主題。

影片由挪威女導演莉莉婭·英戈爾夫斯多蒂爾編劇并執導。片中,古蓮飾演的家庭主婦瑪利亞被困在家務和育兒中,事業停滯不前,正當她想得到丈夫的寬慰和鼓勵時,卻迎來丈夫的離婚宣告。面對愛情悄然逝去,不甘放手的她,強拉著丈夫進行婚姻咨詢,試圖修復彼此之間的裂痕。當過去相處點滴被逐一攤開、放大檢視,這個關于情感的練習題,卻比她想象中還要難解復雜……古蓮說,這不是一個“被困”的故事,而是一個如何“脫困”的故事。
在主演這部電影之前,古蓮的演員身份更多表現在舞臺上——她在挪威一家劇場已經當了18年的固定演員,此外,她還會演奏小提琴、豎琴,是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導演莉莉婭·英戈爾夫斯多蒂爾之前看過古蓮的表演,當她把劇本遞給古蓮時,后者立即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劇本之一。”影片問世后在全球范圍收獲一致認可,獲得多項電影獎項與提名,古蓮認為,其中一大原因是片中故事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在從中看到自己,因為我們都有家庭,都要處理各種關系。”
古蓮透露,影片遭遇過多次拍攝資金困難,前后花了7年的時間籌備,但也恰恰因此,她有了更多時間與導演交流,此期間她們還合作了一部接近長片雛形的電影短片,都讓她能為角色做更充分的準備。為了節省開支,劇組人人身兼數職,古蓮除了演女主角,還兼任服裝設計和場記。
為了貼近角色,古蓮寫了大量創作筆記,里面滿滿都是她為瑪利亞寫的人物小傳以及她對角色的理解。主創們已經過無數次充分討論,將劇本調整到最佳狀態。之所以能呈現出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全靠一遍又一遍地排練,對常駐劇場的她來說,這并不陌生。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片尾那場感動無數人的對鏡自白戲:瑪利亞對著鏡子對自己說“你值得被愛”的一刻,情感張力穿過銀幕,噴薄而出,直擊人心。古蓮說,這是全片唯一沒有排練過的場景,只為將所有的情緒保留在那一刻。“當我第一次讀劇本時,那場戲就讓我的心碎了,我哭個不停,然后就想,該怎么演那場戲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深入內心,完全沉浸在瑪利亞在那個時刻的情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