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遂溪江洪鎮“天光魚市”火出圈,海島兄弟趕海營地民宿的庭院里海鮮飄香。(據8月22日《湛江日報》)
遂溪江洪鎮的開漁周,以“天光魚市”的喧鬧、民宿“一房難求”的火爆,勾勒出一幅濱海小鎮的文旅振興圖景。這場旅游熱絕非偶然,而是當地找準特色、整合資源、借力傳播的必然結果,更藏著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
江洪鎮的突圍,始于對“海洋基因”的精準挖掘。不同于傳統濱海旅游的同質化開發,江洪鎮緊扣“開漁”這一核心IP,將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剛靠岸的鮮活海鮮、出海趕海的體驗感轉化為獨特吸引力。海島兄弟趕海營地民宿的“自助烹飪+出海趕海”模式,讓游客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親子家庭與年輕群體在此找到樂趣;海儷灣民宿憑借區位與智能體驗吸引跨省游客,各類民宿形成差異化集群,既滿足不同需求,又避免惡性競爭,共同撐起開漁周的住宿熱度。
線上傳播的賦能,讓江洪鎮的“濱海風情”走向全國。民宿經營者陳先生的“海膽兄弟”賬號圈粉百萬,用趕海日常的真實視頻打破地域壁壘,吸引新疆、內蒙古等地游客遠道而來;政府層面的文旅推廣與民間創作者的內容傳播形成合力,讓“江洪”從一個小眾漁港名字,成為文旅愛好者心中的“趕海勝地”。這種“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的傳播模式,既保留了鄉土氣息的真實感,又擴大了地域品牌的影響力,為小鎮旅游注入持久流量。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旅游熱帶來的民生溫度。從最初十幾家民宿增至近60家,從單一住宿業態到天水之戀景區、房車基地、海濱游樂場的多元布局,江洪鎮不僅讓游客“來了不想走”,更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旅游設施的完善、旅游資源的串聯,讓仙裙島、笑口灘等景觀不再“養在深閨”,也讓更多村民實現就業增收,真正將文旅熱度轉化為民生福祉。
江洪鎮的實踐,為縣域文旅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無需追逐“高大上”的項目,只需深耕本土特色,用差異化體驗留住游客,用多元業態延長產業鏈,用精準傳播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