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凌晨4時,遂溪江洪漁港碼頭馬達轟鳴,晨光中的漁船陸續歸港,甲板上銀光閃閃的漁獲堆成小山。碼頭上人頭攢動,貨車、摩托車穿梭不息,商販吆喝聲與顧客討價還價聲交織成曲,奏響開漁后第一波豐收樂章。(據《湛江日報》)
8月16日12時,2025年南海伏季休漁期正式結束。開漁才過去不到24個小時,南海的饋贈就已端到了湛江人的“晨光餐桌”前。這熱鬧的“天光魚市”,不只是一場海鮮交易,更是湛江向海而生的生動注腳。
江洪漁港的清晨,是湛江煙火氣與海洋饋贈的完美交融。報道中,漁民頭頂的照燈與顧客手機的光亮交織,商販的吆喝聲裹著海腥味飄遠,陳小姐提著滿袋海鮮笑稱“微信余額還充足得很”,左女士凌晨2點驅車來買蟹分贈親友……這些細碎的場景,比任何宣傳都更實在地詮釋著“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分量。對湛江人來說,海鮮是清晨碼頭的隨手可得,是親友聚會的家常滋味。如今開漁后第一網便交出了“今年漁獲比去年好多了”的答卷,漁民陳老板的笑、張姓漁民6萬斤的“大海饋贈”,都是對“耕海牧漁”最樸素的回應。
更動人的是,江洪漁港的“鮮”,正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更多人的餐桌。漁獲從漁船到餐桌僅需兩小時,霞山市民李小姐買50斤蝦分箱打包,謝先生從赤坎趕來用車載打氧設備保鮮,民宿里游客煮的海鮮粥香氣四溢……這背后是湛江早已織密的“鮮貨通道”。對湛江而言,“鮮”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帶動漁港經濟、激活文旅消費的密碼——游客來此看開漁、趕早市、品海鮮,漁民靠海增收,商販跟著紅火,可以說,一條從“漁港”到“餐桌”再到“市場”的產業鏈,在晨光里越拉越緊。
當然,江洪漁港的熱鬧,背后也是湛江守護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縮影。伏季休漁3個多月,漁民們檢修漁船、保養漁網,等的就是這一季“不涸澤而漁”的豐收。如今的江洪碼頭,不僅有“捕”的熱鬧,更有“護”的自覺:漁民們會把不夠大的幼魚放回海里,收購商優先選生態養殖的海產,相關職能部門也在加強漁獲監測,確保海洋資源不被透支。這種“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理念,讓湛江的“鮮”能長久延續——今年的漁獲更豐,明年的碼頭才能更熱鬧,子孫后代才能繼續享受到大海的饋贈。
江洪漁港只是湛江眾多漁港的一個生動樣本,從遂溪到雷州,從徐聞到麻章,無數個這樣的“晨光碼頭”,正共同書寫著湛江“耕海牧漁”的新篇章。未來,隨著冷鏈物流更完善、文旅融合更深入,湛江的“鮮”,定會飄得更遠,并讓更多人知道——這座港城的底氣,藏在每一艘歸港的漁船里,藏在每一口鮮甜的海產中,更藏在湛江人與海相守、與海共生的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