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城月鎮舉行第10屆獎學助學活動。本報記者蘇國松 攝
8月24日,遂溪縣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第十屆獎學助學活動在鎮政府大院舉行。一批在今年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試中表現優異的學子,以及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城月子弟,接過凝聚著家鄉深情的獎學助學金,也接過了家鄉殷切的期盼與祝福。紅綢映襯著青春臉龐,獎金承載著桑梓深情。這場持續了十年的教育接力,已成為城月鎮尊師重教風尚的生動注腳。
十年耕耘 獎學助學育英才
遂溪縣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成立以來,已累計募集資金427萬元,開展獎教獎學活動九次,獎勵優秀教師482名、優秀學生1905名。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城月人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堅守。
2025年,城月教育再結碩果:高考本科上線232人,其中15人考入985、211及“雙一流”高校,碩博研究生錄取43人;中考24人被湛江市重點中學錄取;小升初19人考入遂溪一中,位居全縣鄉鎮前列。更令人欣喜的是,全鎮師生在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屢獲佳績,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最動人的是精神的傳承。優秀學生代表陳柏任動情地說:“教育是逐夢的翅膀。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的愛心人士用行動為我們插上了翅膀。這份支持是壓力,更是動力。我們當以勤為徑,樂學善思,用優異的成績回應這份關愛。”
一批曾受資助的城月學子,正帶著感恩之心反哺桑梓,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他們主動投身“萬村清潔”行動,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用心開展關愛老人服務,與“城月”同行。曾獲得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獎學的優秀學子、21屆研究生蔡貴宇在今年捐贈了3000元用于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獎學。
從“受助者”到“建設者”,從“被照亮”到“成為光”,這些年輕人用青春力量為城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這種代際傳承的良性循環,正是城月教育基金會寶貴的成果,也是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支撐。
鄉賢反哺 涓涓細流匯大愛
在獎學助學活動現場,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忙碌著。他們是從城月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如今又回到家鄉反哺桑梓。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陳樹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多年來,在做大做強自己企業的同時,陳樹偉情牽故里,熱心支持家鄉的各項事業發展。10年前,他牽頭成立遂溪縣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并捐資1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此后持續捐資從未間斷。多年來,個人累計捐資1000多萬元支持家鄉架橋鋪路、扶危濟困、救孤助殘、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等。在其影響和感召下,他旗下的匯泉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76人的義工隊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每年捐款100萬元用于愛心服務隊服務對象,經常組織探訪湛江市各地的五保戶老人,特殊教育學校等,為老人和孤殘兒童積極捐款捐物。2019年被授予第五屆廣東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榮譽稱號。
“我們心懷奉獻,志在造福桑梓,愿以‘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情懷,為城月的明天添磚加瓦,為下一代的成長撐起一片藍天。”陳樹偉的話語樸實卻充滿力量。
更令人振奮的是,今年5月25日城月鎮商會正式成立,陳樹偉出任名譽會長。“教育是立鎮之本,產業是興鎮之基。”陳樹偉表示,“接下來,我們熱切期盼教育促進會與商會能緊密聯動、協同發力——商會可依托產業資源反哺教育,為學子提供實踐平臺、助力教育設施改善;教育促進會則能為商會輸送本土人才、厚植發展根基。”
這種“教育育才”與“產業興鎮”的良性循環模式,正在為城月鎮的“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振興之路 教育先行促發展
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正與城月鎮的整體進步同頻共振。近年來,城月鎮緊跟遂溪全力建設市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發展答卷。
2024年,城月鎮GDP46.8億元,稅收5856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1億元。全年固投項目23個,完成固投3.68億元。規上企業21家,規上工業企業13家,總產值16.27億元,增速達10.7%。這些數字背后,是城月鎮營商環境的全面優化和發展動能的持續增強。
與此同時,城月鎮榮獲廣東省教育強鎮稱號,成功創建廣東省衛生鎮,正大力推進典型鎮建設和“萬村清潔”行動。工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已入駐11家企業;招商引資落地項目9個,完工投產項目4個。一個“玉蕊美城,月河古驛”的和美宜居新樣板正在形成。
此外,城月鎮聚焦典型鎮“1+4+7+9+N”目標任務,不斷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項目建設,深入實施“商貿興鎮”發展戰略。以“典”帶面,助力“百千萬工程”。石頭塘村、邁坦村典型村培育正在起步發力;典型村吳西村以“孝親文化”和“長者食堂”吸引大批房車游客;現代化嶺南新鄉村陳家村以“妯娌文化”推動嵌入式多元共治。這些創新實踐讓城月鎮的國字號招牌越擦越亮,一幅魅力城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城月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獎學助學活動走過了十個年頭,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頒獎儀式,更是一個鄉鎮尊師重教、崇學向上的縮影,是鄉賢反哺桑梓、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城月鎮以教育為先導,通過獎學助學活動激發學習熱情,通過鄉賢反哺匯聚發展力量,通過產教融合培育本土人才,正走出一條教育與產業協同、人才與鄉風共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