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獨特的發展機遇,正站在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新起點上。如何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湛江城市建設邁向新高度,是我們當前必須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堅持規劃引領
優化城市空間格局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藍圖,科學合理的規劃能夠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湛江作為海灣城市,“一灣兩岸”是其獨特的優勢,但目前城市規劃仍存在一些短板,如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優、產城融合度不高、岸線利用低效等問題。
鑒于此,我們必須堅持人口、產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以系統思維破解發展瓶頸。一方面,要重新審視城市空間布局規劃,深度借鑒先進城市如廈門通過城市天際線和風貌專項設計,既保留了濱海生態特色,又實現了建筑美學與功能需求統一的成功經驗,明確“一灣兩岸”不同區域的核心功能:東岸聚焦現代服務業與高品質生活,西岸強化先進制造業與臨港經濟,灣區腹地突出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同時,嚴格劃定港口岸線、生態岸線、生活岸線邊界,通過立體開發提升岸線利用效率,讓海灣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另一方面,以“工改工”為突破口,優化產業用地空間布局,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各產業園區需結合資源稟賦調整定位,比如經開區主攻臨港重化與高端裝備,高新區聚焦新材料與數字經濟,奮勇高新區打造東盟合作特色產業集群,為群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收入穩定且有增長空間。通過重大項目牽引,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建立項目落地協同機制,堅決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步規劃產業配套與城市功能,在園區周邊布局學校、醫院、商業綜合體,讓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同頻共振,真正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
推動內涵式發展
提升城市品質
內涵式發展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湛江應在優化縣域城鎮空間格局、城市空間結構和提升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在城鎮化建設中,依據自身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持續完善城鎮空間布局,加強中心城區與周邊縣城、重點鎮的聯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大對遂溪、廉江、吳川等市縣的基礎設施投入,提升其綜合承載能力,吸引農村人口集聚。
在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上,堅持高起點規劃引領,科學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合理劃定各類功能區,加強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利用,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停車場等設施,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助力實現交通更順暢,減少擁堵和出行時間。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建設雨水調蓄設施、下沉式綠地等,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品質,讓環境更整潔,空氣更清新、綠化更充足。深入挖掘湛江的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在城市建筑設計、公共空間打造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文化生活更豐富,有多樣的休閑娛樂選擇,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和城市文化軟實力,讓城市更具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幸福家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湛江要繁榮發展城市經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結合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四綠一藍”支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湛江國家高新區建設,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對接合作,利用港口優勢發展臨港經濟,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營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方面,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實現住房有保障,房價合理、租房市場規范。優化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和改擴建學校,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提升服務水平,讓公共服務更完善,教育、醫療、養老資源更可及。大力推動城市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推廣綠色建筑,加強城市綠化,發展公共交通,降低碳排放,讓城市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此外,還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和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維護,讓辦事更便捷,政務流程簡化、效率提高。突出抓好城市安全,加強風險防控,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確保治安更良好,生活有安全感。堅持黨建引領,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文化傳承
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傳承和弘揚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湛江擁有雷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赤坎古商埠、霞山法式風情街等寶貴文化資源,但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面存在缺乏系統性規劃、修繕工作不到位、建筑活化利用不夠等問題。
江西景德鎮在城市更新中,以“修舊如舊”理念守護老街區肌理,通過引入陶藝工作室、文創市集等新業態,讓千年瓷都的老街區既保留歷史質感,又充滿現代活力,這種經驗值得湛江研究和借鑒。具體而言,就是要編制專項保護規劃,像景德鎮劃定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那樣,明確湛江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紅線,細化建筑修繕的材質、工藝標準,對赤坎古商埠的騎樓、霞山法式建筑的廊柱等特色元素制定專項修復方案。在推進城市更新時,應避免“大拆大建”,可參照景德鎮“微更新”模式,在保留街區原有格局的基礎上,植入特色業態:比如在赤坎古商埠引入非遺展示館、海灣文化主題書店,在霞山法式風情街打造咖啡部落、藝術展覽空間,讓老建筑成為文旅融合的載體。同時,串聯雷州古城、古商埠、風情街等節點,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線路,讓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城市競爭力,使古老街區在當代生活中延續文脈、煥發新生。
筑牢安全底線
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前提,城市建設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湛江作為沿海城市,既面臨臺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周期性威脅,也承受著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筑牢安全防線尤為關鍵。具體來說,就是要從源頭管控風險,嚴格落實超高層建筑限制政策,避免因建筑密度過高加劇應急疏散難度;加快老舊燃氣管網、供水管線的改造升級,建立管線數字化管理系統,對老化部件實行“清單式”更換,同步提升房屋安全鑒定與加固水平,重點排查城中村、老舊小區的結構安全隱患。
在防災減災方面,需深度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超標應急”的立體防洪體系。在低洼地段規劃建設雨水調蓄池、植草溝等設施,推廣下沉式綠地和透水鋪裝,提升雨水自然滲透能力;系統改造地下排水管網,對歷史內澇點實施“一點一策”整治,同步完善臺風預警聯動機制,加強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確保災害來臨時群眾能快速轉移。同時,強化重點領域安全治理,持續推進交通、建筑、危化品等行業重大事故隱患排查,建立“隱患整改—回頭看—長效監管”閉環機制;織密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優化“網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街面巡邏和智慧安防水平。通過全方位筑牢安全屏障,為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系湛江市市直機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