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城愛衛生。 漫畫/李潔 繪
連日來,一則名為《湛江這座城市的干凈不是天生的》的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收獲了無數點贊與共鳴。視頻里,夜幕籠罩下的夜市喧囂散去,留下的是滿地狼藉,燒烤竹簽、廚余垃圾肆意散落,與白天里湛江的整潔有序大相徑庭。就在大家以為這座城市“原形畢露”時,凌晨四點,橙色的身影出現了。掃帚與地面的摩擦聲,成了此刻唯一的節拍。彎腰,清掃,搬運——三個動作重復到機械,卻讓油膩的路面慢慢顯露出本色,城市也在晨光中重煥生機。這一畫面,讓無數人看到了湛江潔凈背后的辛勤付出,也如一面鏡子,照見了城市環境的短板與文明素養的落差。
歷經多年不懈努力,湛江成功拿下國家衛生城市的榮譽,這是對過往城市建設與衛生治理工作的高度肯定。觀海長廊的椰風、金沙灣的浪濤、老街騎樓的煙火,讓“干凈湛江”成了市民游客鏡頭里的常態。但這層“濾鏡”,終究在夜色中被撕開了體面的一角:部分夜市攤檔食客的隨手丟棄,與“禁止亂扔垃圾”的標語隔街相對;環衛工人彎腰千次與黎明賽跑的忙碌,與攤販食客的施施然離去形成刺眼反差。如今,湛江正朝著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大步邁進。當此之際,上述短視頻的走紅,不是抹黑,而是警醒:國家衛生城市的頭銜,從來不是終點站的站牌,而是始發站的車票。從“衛生”到“文明”,差的不是一塊牌子的距離,是每個市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身。
不可否認,湛江的環境治理仍存短板,如刺在目。部分夜市、背街小巷的垃圾亂扔、污水橫流,不僅拉低城市顏值,更與文明城市標準背道而馳。究其根源,是雙重矛盾的交織:一邊是部分市民“垃圾落地不關我事”的惰性思維,一邊是管理中“突擊整治易、長效保持難”的機制短板。
在此背景下,湛江在市區全面開展愛城衛生行動,打造“整整齊齊、干干凈凈、長長久久”優美的城市環境,意義深遠。特別是“愛城”二字,飽含深情,最是動人。
于市民,“愛城”是舉手投足的自覺。視頻里,夜市攤主“一邊做生意一邊掃,還是趕不上隨手丟”的感嘆,藏著最樸素的真相:多走三步把紙巾扔進桶里,收攤時順手清走攤位垃圾,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不是對他人的施舍,而是對城市的基本尊重。所謂“干凈整潔”,從來不是自然天成的饋贈,而是有人替我們承擔了亂扔垃圾的代價。當“不扔垃圾”從“應該做”變成“自然做”,文明的根系才能扎得更深。
于管理,“愛城”是繡花功夫的精細。環衛工人與黎明賽跑直不起腰的忙碌,誠然值得被贊“奉獻”,但更該倒逼出更優化治理:在夜市密集區增設垃圾桶,讓“垃圾落地前先遇到桶”;落實“誰經營誰保潔”的硬規矩,讓攤主從“收檔就走人”變成“第一責任人”;利用智能監控強管理,讓“誰污染誰清理”追責機制落地。管理往前多走一步,家鄉就能少一分狼狽。
于長效,“愛城”是日復一日的浸潤。文明從不是“一陣風”能吹出來的。有的城市,夜市經營者會自覺使用可降解餐盒并主動分類垃圾,收攤后會將門前清掃得比營業前更干凈。事實證明:真正的潔凈,藏在“不搞運動搞常態”的堅持里。湛江需要的,是讓“愛城”教育走進課堂,讓“隨手清潔”成為市民公約,讓環衛工人的凌晨勞作被看見、被尊重——當“愛城”成了城市的集體習慣,文明自會水到渠成。
感謝這個視頻,讓我們看到了凌晨四點的湛江。
那些凌晨四點出現的橙色身影,既是城市最沉默的奉獻者,也是文明最生動的啟蒙者。他們的掃帚不僅清掃著物理空間的垃圾,更在叩問每個市民的責任意識:當我們吃完夜宵隨手丟棄垃圾時,是否想過這會加重他人的負擔?當我們抱怨城市臟亂差時,是否反思過自己也是環境的塑造者?霓虹與掃帚,本就該站在同一條戰線——前者勾勒城市的繁華,后者守護繁華的底色。愛城衛生行動,本質上是一場文明素養的喚醒運動,它要讓每個市民都明白:城市的體面,不在加了“濾鏡”的擺拍里,而在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
當外來游客踏上湛江的土地,他們首先感受到的未必是網紅景點的顏值,而是街頭巷尾的潔凈度。那些凌晨四點忙碌的橙色身影,其實是湛江遞給客人最珍貴的名片——比任何宣傳冊都更能彰顯這座濱海城市的文明底蘊。但文明不該只靠他們托舉。當網紅打卡點的閃光燈亮起時,該有一束光分給這些彎腰的身影;當我們贊嘆湛江的碧海藍天時,該記得這份整潔里有自己的一份責任。攤檔多擺一個垃圾桶,是“愛城”的實在;市民行多兩步扔垃圾,是“愛城”的本分;各方合力把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立起來,是“愛城”的擔當。文明城市的創建,從來不只是為了獲得一塊牌匾,而是要讓市民在整潔環境中收獲幸福感,讓游客在細節處感受到港城的溫度。
湛江的干凈,從來不是“天生”的。
當短視頻里的狼藉不再出現,當環衛工的掃帚能晚些揮動,當每個市民都敢拍著胸脯說“這是我的城”——
那時的湛江,才配得上“文明”二字。
這一天,需要我們彎腰,更需要我們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