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坡頭區瞄準“種業振興”賽道,通過“三鏈同構”模式——繁育鏈、服務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種業聯農帶農富農,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活力。(據7月22日《湛江日報》)
種業,作為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與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湛江坡頭區以“繁育鏈、服務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三鏈同構”模式,在種業振興賽道上跑出加速度,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動能,更鋪就了一條聯農帶農富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繁育鏈筑牢根基,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坡頭區立足海洋與土地資源稟賦,構建“海上—灘涂—陸上”全域育種格局。海中依托湛江灣實驗室,組建產學研育種矩陣,讓硇洲島大黃魚種質庫得以建成,章紅魚人工繁殖實現突破;灘涂建起紅樹林種養觀測站,探索生態養殖標準,助力生蠔產業躋身國家級集群;荒地聯合高校企業攻關鹽堿地水稻育種,50多個新品種讓撂荒地煥發新生。從海水到灘涂再到鹽堿地,科技賦能讓好種源成為產業升級的“硬支撐”。
服務鏈激活動能,打破“資源分散效率低”瓶頸。“政府搭臺、企業創新、群眾參與”的閉環模式,讓種業服務精準觸達田間地頭。財政千萬資金撬動230畝水稻種質基地建成,政府統籌力顯實效;企業牽手科研院所建起專家工作站,讓900斤以上的畝產從實驗室走進尋常農田;“農場+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更讓171戶貧困戶通過技術指導與保價收購實現脫貧。多方協同讓技術、資本、人力擰成一股繩,讓好技術真正轉化為好效益。
產業鏈延伸價值,實現“小種苗撬動大產業”跨越。從成果推廣到品牌塑造再到市場拓展,坡頭區讓種業紅利層層滲透。對蝦種苗年產近900億尾輻射華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實至名歸;“官渡生蠔”地理標志、“鷺洲島青蟹”名特優新認證,讓特色農產品身價倍增;南瓜新品種示范基地每年吸引五千客商,90%的市場份額背后是周邊群眾超百萬的年增收。種業不僅撐起了產業集群,更成為農文旅融合的新支點。
從實驗室里的品種創新到田間地頭的成果轉化,從單個種苗的品質提升到全產業鏈的價值躍升,坡頭區以 “三鏈融合”的實踐證明:攥緊種業“芯片”,就能激活鄉村振興的密碼。這既為湛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范本,更彰顯了科技賦能農業、產業帶動鄉村的深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