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吳川市淺水鎮覃村烏石坡,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農業圖景撲面而來。蕉林郁郁,檳榔吐翠,泥土深處廣地龍(蚯蚓)悄然鉆行,這片曾經撂荒的丘陵地,正通過“香蕉+檳榔+廣地龍”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煥發新生,實現“地下地上同作業、一地三收同增收”。
與此同時,在淺水鎮李上旺嶺村,“稻蝦共作”示范基地正如火如荼地推進。稻田育蝦、蝦肥稻壯,一田雙收,勾勒出一幅綠色農業的新畫卷。
從“一地三收”到“一田雙收”,淺水鎮正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切入點,深度挖掘土地“沉睡資源”潛能,走出一條因地制宜、多元增收的農業發展新路徑,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動力。
香蕉樹郁郁蔥蔥。
“一地三收”:撂荒地變成“致富田”
站在覃村烏石坡的高地俯瞰,20畝香蕉樹整齊成行,掛果累累;蕉林之下,檳榔樹苗挺拔而翠綠;而腳下的土壤中,廣地龍正在靜靜“勞作”。一片生態立體種養的實踐地,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本。
“以前這里全是起伏不平的黃土地,不適合種水稻,村民也不愿種果樹,基本都外出打工。”烏石坡種養基地負責人李敏說,后來,經省土壤研究所前來檢測土壤成分,確認為沙壤土,濕度適宜,具備發展廣地龍和果樹的條件。2023年,在淺水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盤活撂荒地,引進廣地龍養殖項目,建成廣地龍養殖基地,并在部分閑置的土地種上香蕉樹等果樹,廣地龍讓貧瘠的土地變得越來越肥沃。2024年又通過招商引進檳榔種植項目,種苗從海南引進,每株成本10多元。檳榔對土壤和地形適應性強,且市場前景廣闊,將其引入既能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又能帶來較為可觀的經濟收益。
目前,烏石坡基地已種植約20畝“紅粉美人蕉”,每畝約120株,每株產量30至35斤,市價穩定在12元/斤以上;檳榔樹共種植54畝、約8000株,屬“矮腳種”品系,三年后掛果,畝產效益可觀;而廣地龍養殖面積已達70畝,每畝年產量1500至2000斤,當前售價約10元/斤,畝產值超過1.5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廣地龍不僅具備藥用價值,還能極大改善土壤生態結構。它鉆土疏松土壤,排泄富含氮磷鉀的糞便,為果樹生長提供充足養分,構建出“蟲改土、土養樹、樹護蟲”的立體循環系統。
“香蕉長得旺,是因為廣地龍改善了土壤,檳榔樹也跟著壯了。”李敏充滿著期待地說,“曾經荒蕪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等到檳榔豐產,實現香蕉、廣地龍、檳榔三項并收,一年收益翻幾倍。”
多元開發:高效盤活閑置土地
作為農業大鎮,淺水鎮立足資源稟賦,主動盤活撂荒地,引進企業項目,打造特色農業發展體系。“廣地龍養殖與檳榔種植項目,是淺水鎮近年引進的重點農業項目之一。”淺水鎮副鎮長柯洪表示,項目不僅改善了土地質量,也帶動了就業增收,探索出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共贏新路徑。
據了解,淺水鎮廣地龍養殖項目以南藥廣地龍高密度養殖(繁殖)、生產、加工、銷售和研發為主,注重于蚯蚓保護與土壤生態產業融合,形成了具有南藥廣地龍特色發展綠色技術體系。該鎮廣地龍養殖有專業的技術團隊支持。項目核心團隊由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技術團隊組成,團隊在廣地龍養殖方面經驗豐富,技術深厚。廣地龍養殖項目與國藥集團簽訂了收購協議,打通銷售渠道。而在檳榔產業方面,淺水鎮共發展檳榔種植面積約1300畝,均為近兩年引進種植。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宣傳動員,鼓勵村民流轉撂荒地,同時與企業合作,引進專業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此外,當地政府還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完善灌溉、道路等配套設施,為檳榔種植創造良好條件。
檳榔種植項目盤活了村中閑置土地,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每年獲得穩定租金收入,同時在基地就業,實現“家門口就業、雙重增收”。
稻蝦共作:一水兩用雙增收
在淺水鎮李上旺嶺村,“稻蝦共作”模式同樣取得豐碩成果。該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養殖和種植相互促進,增加水稻的綜合效益,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蝦共贏。
基地負責人郭上春介紹,在這一模式下,養殖的羅氏沼蝦品質好、賣相佳,市場收購價達35至50元/斤;一造蝦畝產量可達300至500斤,水稻畝產量800斤,整體經濟效益遠超傳統單一農業。
該項目由吳川市振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首期投入300萬元,盤活撂荒地約270畝,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公司提供優質蝦苗、無公害養殖技術和水稻管理方案,同時與農戶簽訂土地使用及養殖合作協議,實現了土地資源與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
“我們種植的是巨型水稻,莖粗根壯,抗旱抗洪抗倒伏能力強,米質優、產量高。”郭上春介紹,“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的種養綜合模式,蝦類活動提升了水體溶氧,減少了稻田病蟲害的發生,使得整片稻田無需使用化肥農藥,兼顧綠色環保與經濟效益。
據悉,該公司計劃到2028年前在淺水鎮內將“稻蝦共作”模式推廣至800至1000畝,進一步拓展立體生態農業的應用范圍。
柯洪說,“稻蝦共作”新模式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綠色化、生態化和高效化,還促進了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立體種養:生態農業繪就振興藍圖
“立體生態種養是未來鄉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吳川市農業人士李春成認為,應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種養環境,提高廣地龍與蝦類品質和產量;同時注重品牌建設,打造具有淺水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升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
“傳統農業面臨土地資源約束和生態承載壓力,而立體種養通過“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維互動,構建起小型的生態系統。”李春成表示,“廣地龍在土壤中鉆洞促進根系呼吸,其糞便富含腐殖酸和微生物,能顯著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稻蝦共作中,羅氏沼蝦活動攪動水體,增加溶氧量,減少水稻紋枯病發生——這些都是生態農業的‘隱形價值’。”
近年來淺水鎮通過土地整治和產業引進,盤活了大量撂荒地,推動農業綠色化、生態化、規模化發展,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柯洪表示,未來淺水鎮將繼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種養基地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完善種養技術服務體系,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企業,打通農產品全鏈條,提升附加值。同時,結合淺水鎮自然優勢與產業基礎,打造集農業觀光、生態體驗、農旅融合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樣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