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了大型系列節目《自然中國之向海而行》的第3集《耕海牧漁》。該專題片重點呈現了廣東省湛江市在打造現代化“藍色糧倉”、積極探索耕海牧漁新路徑,特別是在水產良種培育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據6月12日《湛江晚報》)
在國人餐桌上,南美白對蝦是常見的美味佳肴。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份美味的背后曾有著受制于人的辛酸過往。而湛江正是改寫這一局面的關鍵所在。
長期以來,我國南美白對蝦優質種質資源依賴進口,不僅每年耗費巨額資金,還因病害頻發讓產業發展舉步維艱。面對“卡脖子”難題,湛江扛起使命,在2002年成為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的所在地。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建國及其團隊扎根湛江,一頭扎進育種研發的“戰場”。近十年來,他們從實驗室籌建到無數次育種實踐,在挫折中摸索,在失敗中總結,終于在2011年成功選育出“中興1號”,讓我國南美白對蝦種業實現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憑借“中興1號”等成果,湛江水產種苗產業飛速發展。2024年,1694億尾水產種苗從湛江出發,不僅助力本地養殖升級,更走向全國沿海,為各地產業注入活力。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良種突破地域限制,走進內陸。新疆、青海等地的鹽堿灘涂,如今也能養殖南美白對蝦,讓內陸百姓吃上新鮮活蝦。這不僅拓寬了水產養殖版圖,更讓鹽堿地這一“不毛之地”煥發新生,為國家糧食安全增添了新的保障。
湛江的種苗傳奇,遠不止對蝦這一個篇章。在硇洲島海域,科研團隊與時間賽跑,為大黃魚人工繁育日夜攻堅。他們潛入深海尋覓野生親魚,在實驗室復刻海洋生態,最終實現“陸海接力”養殖的關鍵突破。這種多點開花的創新能力,讓湛江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產種業硅谷”,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破解產業困境的關鍵。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從沿海養殖到內陸拓展,湛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科技的力量。這背后是科研人員的堅守,是地方政府的支持,更是對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擔當。
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征程中,湛江的經驗值得借鑒。無論是海洋產業還是其他領域,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敢于直面難題,才能突破“卡脖子”困境。當每一片鹽堿灘涂都能成為“藍色糧倉”,當每一項技術創新都能轉化為發展動能,我們離海洋強國的目標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