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極少為別人的著作寫序,然而韋學鋒要求為其著作《故鄉的遙望》作序,我卻應承了,這并不是因為他通過熟人介紹而不好推卻,主要還是由于這兩個原因:其一,對軍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年輕時也有過當兵的夢想,對于軍人卻一直懷有深切的情結。韋學鋒不僅是典型的軍人,還是立了大功的英雄,而且能寫詩,這就在我心中占了位置。其二,拜讀他的詩歌,更讓我油然而生敬意:詩歌作品質量不錯、蠻不錯!百分之百的正能量,這是絕大多數軍旅文人的共同特點,韋學鋒的詩歌同樣如此。軍旅與故鄉,豪情與柔腸,銅牙鐵齒與小橋流水,這種主題和風格,一直貫穿他的作品之中,水乳交融而成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這些,就足夠成為我為他寫序的理由了。
(二)
現在正式回到《故鄉的遙望》文本上來。
文學創作通常以個人敘述或私人經歷為起點。然而,經過作家的精心提煉與概括,這些經歷被典型化后,作品往往超越了個體界限。它不再只是創作者個人的記錄,而是凝聚了一群人、一代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活經驗,成為集體記憶的鮮活載體。
在此背景下,我讀詩人韋學鋒的詩集《故鄉的遙望》,內心被一種強烈的、疼痛與感動交織的情緒所占據。這部作品以細膩的自我獨白打破他者敘述的壁壘,采用真摯的自敘傳形式,深入我們瑣碎生活中記憶的柔軟處,引發共鳴。
韋學鋒17歲入伍,歷經20年軍旅生涯,鑄就堅韌性格。卸下戎裝后,他在異鄉深圳安家立業,閑暇時喜歡涂鴉幾句。久而久之,便有了這本《故鄉的遙望》。
這詩集中的每一首詩,皆為詩人對故鄉與軍旅不同維度的刻畫。在無垠麥田中捉迷藏的童年趣事、躺在打麥場上數星星的美好時光,以及父母講述古老傳說的溫馨情景,到硝煙彌漫、九死一生的戰場上書寫不朽傳奇的經歷,均一一在詩中得以重現。
韋學鋒的《當兵的歷史》,聚焦于一個老兵的堅韌與隱忍,以及其對個體命運的默默承受。“從穿上軍裝的那一天起/我就是守衛邊疆的鐵血戰士/用我的青春和熱血/鑄就不朽的軍魂”。這無疑是以“一個老兵的一生”為題材,寫就的一首“獻給祖國與生活的詩”,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近現代學者朱光潛曾說,“詩的真實之所以高于歷史的真實,是因為自然現象界是未經發掘的礦坑,而文藝所創造的世界是提煉過的、不存一點渣滓的赤金純鋼”。簡單來說,韋學鋒知曉如何在無數日常中,剔除無聊瑣碎之事,善于將日常里有價值的事放大,凸顯生活的沉重。
在《故鄉的遙望》一詩中,詩人通過細致敘寫生活的“境遇”與“情境”,憑借日常中突出的細微事實、精準觀察和無情的真實,以高密度、高強度的描寫,漸漸抓住我們的內心。“我在遠方遙望著故鄉/當故鄉的風撲面而來/我總是想象著/若南方下一場大雪/是不是就變成了故鄉的模樣”。
那些曾經熟悉的土草房與小巷,已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傳統的農耕生活,也漸漸被現代化節奏替代。然而,無論故鄉如何變遷,那份對家的繾綣之情與對根的追尋,始終堅定不移。細品韋學鋒的詩,我們會發現這些生活場景展現出眾多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細微之處,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也就是說,韋學鋒的詩作擅長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以質樸真摯著稱,不依賴華麗技巧取勝,如一份樸素無華的家常菜肴。其筆下所繪雖是日常,卻又超越日常。這些詩細膩地感受日常生活,去偽存真地梳理戰爭歲月與晚霞晨光中的波瀾,并以貼切非凡的詩歌語言表達出來。
在韋學鋒的詩中,我還讀到些夾雜疼痛卻快意的語句,它們源于生活又超離表層經驗,能克服表層壓抑,讓眾聲喧嘩恢復原初形態。如《再別故鄉小村莊——韋莊》所寫:“離鄉久了,鄉梓之情越發沉重/也像我背著的沖鋒槍/在肩膀上勒出一道深深的紅線/仿佛是一道忠孝不能兩全的警示線”。
韋學鋒的詩源于對生活瞬間的捕捉與把握,這使得他的作品頗具質感。更重要的是,其靈感皆源自生活經驗中的某個瞬間——這一瞬只能由詩歌來定格,而非其他體裁所能為。我相信,韋學鋒創作這部滿滿生活點滴的厚重詩集,所倚仗的不單是激情、沖動與想象,更多的是留存一份直面生活的勇氣。
對于寫作者而言,寫作是一個不斷總結、清理與告別的過程。詩人韋學鋒的寫作亦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位寫作者應有的認真、謙遜與坦誠,而在他沉潛而克制的文字背后,更不難窺見其自在灑脫的寫作風格、率性從容的姿態,并且始終對寫作懷有敬意,這無疑是件好事。
《故鄉的遙望》中的詩作雖不復雜,但閱讀的過程卻似抽絲剝繭,為我們帶來復雜的感受。因它是呈現一個老兵大半生的作品,而非僅僅是一本詩集。隨著深入品讀,詩中的生活片段與故事情節仿佛近在眼前,那些祖輩、父輩及我們自身的經歷,既溫馨親切又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三)
最后還說一點感觸,《故鄉的遙望》中,我最喜歡還是能夠大體押韻的詩作,覺得這種風格更能詮釋和體現韋學鋒的身份和品質,遺憾的是這種作品為數不多。如果可能,我倒建議今后韋學鋒不妨嘗試一下多寫寫這樣的詩,估計會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