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北解村是遂溪縣第一批革命老區村莊。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在這里只停留了十三年,那是我經歷的故事最多、最深刻、最難忘的十三年,也是我親身體驗農民生活的十三年。沒想到那時作夢都想逃離出這片苦海而遠走高飛的地方,卻是現在最懷念的地方。
故鄉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故鄉的水、故鄉的糧養育了我。雖已闊別四十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人情世故都記憶猶新,難以忘懷。每當想起那十三年的點點滴滴,雖然有點不堪回首的感覺,但心中總常常涌現出對那片故土難以言喻的眷戀之情。
忘不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 我村子的南邊,全是一個個連綿起伏的小山丘,山丘中一棵棵野生的樟樹底下布滿黑乎乎大小不一的石頭,遠遠看去像一群群可愛的羊群。山丘和山丘之間分布著很多耕地和天然草坪,耕地一年四季春華秋實,草坪到處可見牛群低頭享受著綠草的美餐。好一派青山滴翠、綠草茵茵、美麗如畫的南國景象。
村子的西邊,是當地聞名的文相(麻送)洋田,文相洋田最南端就是山丘,山丘與洋的交接處,有個自然生態形成的高低落差幾米的名叫“打鐵潭”的小瀑布,不論是從上往下或是從下往上看,都毫無遜色于著名景區的貴州黃果樹瀑布。川流不息的山水形成的小溪,從南至北貫穿文相洋,小溪兩岸原是一年二造的水稻種植良田,一年四季變換著人們可喜可悲的不同景象畫面。喜的是從綠油油的長勢旺盛的禾苗轉變成金色稻穗翻著金浪,豐收在望。悲的是每當遇上幾天大雨或臺風的天氣,整個文相洋隨即變成了一片汪洋,數千百畝莊稼頃刻之間被淹沒,最大水災時竟然浸到村邊。20世紀70年代中期,地委工作隊進駐我家鄉,規劃和指導家鄉人民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造了關鍵問題的小溪和開設灌溉水溝,開通田間通車道,從此文相洋才免遭水浸之災,后來一年四季可耕種多種農作物。家鄉人民永遠忘不了當年上級派來工作隊的這一豐功偉績。
故鄉大部分耕地都是赤泥,土地遼闊肥沃,盛產水稻、甘蔗和薯類。產的甘蔗糖分特別高,口感特別甜。產的番薯和番貢薯特別粉糯香甜。在那集體化生產隊年代,全村總人口不超一百,因而全村為一個生產隊,人均擁有耕地四五畝,全隊擁有耕牛十頭八頭,放養的母牛和仔牛還有十幾二十頭,牛車四五輛。在那個年代,家鄉北解村就堪稱人人有飯吃,家家有余糧的富裕之村。
忘不了,村民們面向水田背朝天插秧割禾的你追我趕場面;忘不了,年青人毫無介意地常常喊著每個人都有的綽號,隨即引起大家發出那爽朗的笑聲;忘不了,村里的父老鄉親們樸實無華的慈祥面孔;更忘不了,在這片紅土地為革命而奮斗和犧牲的老前輩,在這片紅土地留下我父母革命生涯的足跡,在這片紅土地有我永遠懷念長眠在此的雙親……
故鄉啊故鄉,您承載著我太多太多的回憶和思念。
如今,在各級政府對革命老區的厚愛和關懷下,故鄉的面貌煥然一新,所有路道都硬底化,村中條條路巷裝路燈,家家戶戶住上鋼筋水泥樓。很多外出打工年輕人還開上了小車。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徐徐展開,故鄉的面貌更是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著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標快速邁進。
我永遠懷念和深深地愛著這片多情的土地——我的故鄉北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