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筆者就關注賈平凹的小說、散文,買了他很多書來讀。賈平凹的小說,筆觸扎根大地,無論是描摹山川風物的靈韻,還是傾注對人性的深刻關懷,總能以質樸又靈動的文字引人入勝。他的散文更是涉筆成趣、韻味無窮。從生活瑣事到哲思感悟,都能信手拈來,耐人尋味。賈平凹是筆者喜愛的中國現代作家之一。近日讀了賈平凹的新作筆記小說《秦嶺記》,諸多感觸涌上心頭,隨即訴諸筆端,一吐為快。
《秦嶺記》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以筆記小說的獨特形式,將秦嶺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娓娓道來?!肚貛X記》的主體內容有57個故事,這些故事各自獨立,每一章一位主人公、新起一個故事,涉及的人物眾多,包括高僧大德、良醫匠人、仗義之人、屠狗之輩等等。在這看似零散的故事與描寫中,作者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引發讀者對這一永恒命題的深入思考。
秦嶺位于我國的中部,是中國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線,有“中華龍脈”之稱,是中華版圖的“脊梁”。
秦嶺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它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如藍田猿人在此繁衍生息,周、秦、漢、唐等朝代在其周邊建立都城,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這里的自然景觀也激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和藝術作品。
賈平凹的作品注重人文關懷,他寫《秦嶺記》具有文化的象征意義。
秦嶺,在書中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象征。書中描繪的秦嶺子民,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他們的生活、信仰、命運都深深扎根于秦嶺的土壤之中。作者以質樸的語言展現了山民們對自然的依賴。他們靠山吃山,以山中的物產為生,每一次采摘、每一次狩獵,都是人與自然的互動。如書中描寫村民們在特定時節采摘野果、挖掘藥材,這些行為看似平常,實則是人與自然達成的一種默契。他們遵循著自然的節奏,不貪婪、不妄取,在自然的饋贈中維持著生活的平衡。這種依賴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也展現了自然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
《秦嶺記》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還體現在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上。秦嶺的子民們相信山中住著神靈,于是便有了各種祭祀儀式和禁忌。這些看似迷信的行為背后,蘊含著對自然力量的尊重。當山民們遇到災禍時,他們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觸怒了自然;在祈求豐收時,他們會向自然表達虔誠的敬意。例如,書中描述的祭祀山神儀式,村民們懷著莊重的心情,獻上祭品,祈求山神保佑平安順遂。這種敬畏之心,讓人們在面對自然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約束著自身的行為,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在現代社會,當人們逐漸淡化對自然的敬畏,肆意破壞生態環境時,這種古老的信仰和態度無疑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然而,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非總是和諧美好的?!肚貛X記》中也展現了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和警示。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過度索取時,災難便會降臨。比如,書中提到有人為了利益砍伐山林,破壞了生態平衡,最終導致山體滑坡,家園被毀。這些故事以隱喻的方式告誡人們,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對自然的破壞都會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反噬人類自身。在現實世界中,類似的生態災難不斷上演,從全球氣候變暖到物種滅絕,都在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賈平凹在《秦嶺記》中通過對秦嶺人物和故事的描寫,還展現了人與自然在精神層面的交融。秦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成為了人們情感的寄托和心靈的慰藉。山民們在勞作之余,會對著青山高歌,將心中的喜怒哀樂融入自然之中;游子離開秦嶺后,對故鄉山水的思念成為他們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懷。自然不僅僅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更是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源泉。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忽視了這種精神聯系,而《秦嶺記》則讓我們重新感受到與自然相連的美好與寧靜。
是否深植人文關懷,不僅是區分小說藝術水平高下的重要分水嶺,更是衡量作家精神格局與創作境界的標尺。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以細膩筆觸觸摸人性肌理,在對平凡生命的凝視中傳遞悲憫與共情。這種關懷既彰顯對弱勢群體命運的深刻洞察,也體現在對人類精神困境的執著叩問。唯有具備人文溫度的作品,方能穿透時空界限,在讀者心靈深處引發共鳴。
《秦嶺記》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人文關懷的作品,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方面面。它讓我們看到,人類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這部小說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提醒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尋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