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的海洋歡歌?幸福湛江 “中國電信” 第二屆湛江鄉村春節聯歡晚會(如下簡稱湛江村晚)上,一曲紅派粵曲名曲《荔枝頌》深受觀眾好評。
現場特邀獻唱嘉賓陳愛利,是湛江粵劇團副團長、粵西粵劇的領軍人物。從小熱愛粵劇的她,不僅在舞臺上綻放光彩,更在傳承與推廣粵劇文化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而深刻的足跡。
陳愛利在湛江村晚現場獻唱。
村晚獻唱獲贊譽 送戲下鄉暖人心
在第二屆湛江村晚上,陳愛利作為特邀嘉賓登臺,一曲紅派粵曲名曲《荔枝頌》驚艷全場。她的歌聲如黃鶯出谷,婉轉悠揚,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深情。“好久沒有聽過這么美妙的粵曲了,不僅老人們聽得津津有味,我們年輕人也在其中感受到了粵曲非遺的魅力。”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臺上臺下皆沉浸其中,傾情唱和……美好的歌聲交織,將粵劇的獨特魅力展現得酣暢淋漓,收獲了湛江村晚組委會及現場觀眾們的高度贊揚。
春節期間,陳愛利的行程依舊滿滿當當。她馬不停蹄地參加安鋪鎮鄉村春晚等送戲下鄉活動。在舞臺上,她全情投入,為鄉村的百姓們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無論是熱鬧的喜慶曲目,還是感人至深的經典唱段,她都演繹得淋漓盡致。送戲下鄉,不僅豐富了鄉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讓粵劇這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粵劇世家育幼苗 千錘百煉出佳作
陳愛利與粵劇的緣分,始于她出生的粵劇世家。她出生在廉江市安鋪鎮,爺爺、爸爸媽媽都是粵劇團工作人員。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粵劇的旋律從小就縈繞在她的耳邊。爸爸是粵劇團的樂手,精通各種粵劇樂器,媽媽則是遠近聞名的花旦。小時候的陳愛利,總是喜歡模仿媽媽的一舉一動,跟著哼唱那些優美的唱段。她常常隨團到廣東各地演出,小小的她,心中便種下了粵劇的種子。
為了系統地學習粵劇表演,陳愛利進入湛江藝術學校。在這里,她開啟了艱苦的學藝之路。粵劇訓練的枯燥、天天化妝卸妝及熬夜的艱辛,都沒有讓她退縮。她每天早早起床練基本功,壓腿、下腰,每一個動作都重復無數次。晚上,別人都已休息,她還在揣摩角色,練習唱腔。正是這份堅持與努力,讓她的粵劇表演水平不斷提高。
畢業后,陳愛利先后進入信宜粵劇團及湛江市粵劇團。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她不斷磨煉自己。她不滿足于現狀,還前往廣州、北京、香港等全國各地交流學習,拜師學藝。最終,她成功拜師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紅派藝術傳人蘇春梅,成為紅派藝術第三代傳人。
如今的她,已經是湛江粵劇團的副團長,粵西粵劇的領軍人物。她的代表作《黨的女兒》和《林召棠》,在傳承與創新中,讓粵劇煥發出新的生機。在《狀元林召棠》中,她扮演林召棠的夫人孫雪梅,文靜淡定的形象深入人心,唱腔細膩感人,將人物的情感表達得絲絲入扣。
粵劇文化進校園 傳承推廣不停歇
陳愛利深知,粵劇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注入。因此,她積極投身于粵劇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她走進湛江的中小學及高校,為學生們帶去精彩的粵劇表演和生動的粵劇知識講座。在校園里,她親自示范粵劇的基本動作,教學生們如何甩水袖、如何走臺步。她耐心地教學生們唱粵劇,從簡單的發音到復雜的唱腔,一一指導。
學生們被她的熱情所感染,對粵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許多學生表示,以前對粵劇了解甚少,通過陳愛利老師的講解和表演,才發現粵劇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陳愛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不僅讓更多的學生青少年感受到粵劇文化的魅力,更為粵劇的傳承培養了后備力量。
默默耕耘,終收獲碩果。陳愛利在藝術上屢獲殊榮,她先后榮獲2021廣東省第十屆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銀獎、2023第五屆廣東省曲藝大賽職業組一等獎、2023第十屆中國一東盟(南寧)戲劇周朱槿花、粵劇紅派粵曲專業組一等獎。這些榮譽,是對她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成為她繼續前行的動力,未來,陳愛利將在傳承與推廣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讓粵劇的旋律傳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