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9月底,赤坎區“長者飯堂”老年人就餐人數累計超10萬人次,日均就餐680人次。(11月9日《湛江日報》)
助餐服務,是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要一環。赤坎近年探索完善“長者飯堂”建設管理運行機制,在全市率先實現街道“長者飯堂”助餐服務全覆蓋,如今該區老年人到“長者飯堂”就餐已超10萬人次。這種“家門口”養老服務的便利,更令人憧憬“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的全面成形。
“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就是以生活在社區的老人為圓心,以步行15分鐘距離為半徑畫個圈。在這個圈里,老人能享受到方便可及、價格實惠、質量可靠、選擇多元的養老服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就近就便、原居安養,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同日湛江日報報道稱,民政部、商務部等24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文件明確提出,統籌現有資源支持建設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暢通區域內養老服務供需渠道,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消費圈。
從生活層面考量,許多老人隨著歲月流逝,身體機能下降,日常的起居照料成了難題。因此“一刻鐘養老服務圈”,首先就應該從助餐服務、健康保障等方面入手。“長者飯堂”能讓老人無需為一日三餐發愁,能按時吃上熱乎、營養的飯菜;家政服務人員可上門幫忙打掃衛生、洗衣晾曬,使老人的居住環境保持整潔舒適;社區衛生服務站、家庭醫生上門服務不斷完善,給老人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這一系列貼心服務,讓老年人能更從容地安享晚年。從赤坎區“長者飯堂”日均就餐680人次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到,做好這些“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工作十分必要。
在此基礎上,要在“智慧+”賦能養老服務上下功夫。目前一些城市已經在開發建設“智慧養老院”“養老服務電子地圖”等,推動服務平臺與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相結合,為高齡、空巢、特困等老年人安全預警提供保障。推廣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防走失終端等智能設備應用,提升居家老年人養老品質,打造“無圍墻”的養老院。這些“智慧+”養老服務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
對于湛江而言,打造“一刻鐘養老服務圈”,還應充分發揮湛江生態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在開發康養新業態、新場景上有所突破。要利用紅樹林、富硒、溫泉等特色資源,積極推進生態養老產業發展。拓展旅居、健康和養生養老等新型消費領域,整合一批集休閑度假、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于一體的旅游健康綜合體。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