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受疫情的影響,一些餐飲行業為了彌補消費低迷和經濟不景氣的不足,便適時推出了“預制菜”。加之,一些“上班族”由于生活和工作節奏快,沒有更多空閑時間燒制飯菜,這也助推了“預制菜”受大眾熱捧。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6.8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其中,近58%的企業成立于5年內。足見“預制菜”火熱程度之高。
但據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2月10日,江蘇全省關于年夜飯預制菜的輿情共計56948條,問題主要集中在菜品質量、價格問題,消費者吐槽菜品不新鮮、油多、缺斤短兩以及價格貴等。這說明,“預制菜”的安全管理問題已游離在“監管之外”,急須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因此,要防范“預制菜”出現安全漏洞,還需多方發力。首先,餐飲協會要發力。相關餐飲協會要盡快制定一套專門的“預制菜”食品生產安全標準,讓預制菜企業有“標”可依,對“標”生產,切忌各廠各“標”,無序生產。其次,監管部門要“發力”。市場監管、消保委、食安等監管部門要積極承擔起監管的主體責任,要對商家銷售的各種“預制菜”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監管和督查,一旦發現存有安全問題,就應通過“高額罰單”、列入“黑名單”、“從業禁止”,甚至追究“法律責任”等多種處罰機制,讓其既付出“經濟代價”,又付出“誠信代價”,更付出“法律代價”。其三,消費者要“發力”。一方面,消費者應選擇正規品牌和商家的產品,既要留意產品標簽,又要注意收貨查驗,避免因購買不合格的“預制菜”而造成食用安全風險。另一方面,一旦購買到“問題”預制菜,消費者就應積極大膽地向市場監管、消保委、食安等部門投訴舉報,以確保自身“舌尖上的安全”,切忌“裝啞巴”,自認倒霉。
相信,只要餐飲協會、監管部門、消費者和預制菜企業都能形成聯動,共同發力,把“預制菜”的安全管理納入到“監管范疇”,那么,就一定能確保“預制菜”的安全,守護“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