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樺加沙”裹挾著狂風暴雨來襲。面對這場硬仗,霞山區啟動平急轉換機制,連日來,基層黨組織迅速行動,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全區上下“同心御風雨,合力護家園”。
聞“風”而動,以快制勝
霞山區委、區政府堅決扛起主體責任,區四套班子負責人第一時間分赴各掛點街道及村(社區),直插海堤、漁港、在建工地、低洼易澇點等關鍵區域,靠前督導。在區三防指揮部,指令聲、電話聲、鍵盤聲此起彼伏,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漁船回港、人員轉移、隱患點位等各項數據,一場與臺風賽跑的防御戰有序展開。
隨著響應升級,一張嚴密的防風防汛網在全區迅速鋪開。霞山區推動組建臨時黨支部98個,動員各級黨員6700多名,嚴格落實“八停”措施和“六個百分百”要求,堅持應轉盡轉。截至9月24日15時,已轉移各類人員3456人,疏導569艘海上作業漁船全部回港、121名漁船作業人員全部上岸;特呈島景區提前關閉,500名游客有序撤離;35個應急安置點燈火通明,折疊床、應急食品等物資儲備充足;12支共計440人的搶險救援隊伍嚴陣以待。與此同時,區城綜局的修剪車、疏通工程車穿梭于大街小巷,累計修剪樹木超4600棵,清疏管道近700米。
風雨來臨前,從指揮中樞到街頭巷尾,從黨員干部到救援力量,霞山區筑起了一道集結迅速、響應高效的防風安全屏障。
一線鑒心,實戰擔當
面對臺風“樺加沙”的嚴峻考驗,霞山區堅持把防風一線作為錘煉黨員干部的“主戰場”。霞山在街道成立防風防汛應急預備隊10支,在村(社區)成立防風防汛應急預備隊79支,發動全區66個機關單位、2800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防風一線,聯合組建防風防汛黨員先鋒隊、應急隊146支,做好群眾轉移、漁船回港、物資準備、應急力量儲備、災后恢復力量儲備等工作,將組織力轉化為抗擊風雨的實戰效能。
依托“雙報到”機制,機關黨員迅速轉化為社區防風生力軍;就連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中的流動黨員也紛紛響應號召,利用熟悉街巷的優勢,化身“移動哨兵”協助物資運送。
在這場與風雨競速的攻堅戰中,廣大黨員干部以“沖在前、干在先”的實際行動,展現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的硬核擔當。
進村入戶,深入網格
風雨當前,每一戶居民、每一條街巷及村、社區,便是防御的最前線。
在霞山區新興街道,9支黨員先鋒隊分赴各村(社區),深入地質災害點、危房戶、在建工地,逐一排查隱患。“張伯,今晚可能有強風雨,您得先到安置點去。”街道黨員干部小心勸導,幫老人收拾行李。同時,744份《預警告知書》和《安全警示通知》送到了居民手中,微信群、短信、電話多管齊下,讓每一條預警信息精準送達。
在海頭街道,黨工委主要負責人帶隊進村入戶,對低洼地帶危房逐戶核查,明確轉移路線和安置點。對自建工地堅決叫停,施工人員迅速撤離,隱患設施加固或拆除。街道還緊急調配沙袋、雨衣、對講機,黨員志愿隊伍全員待命。
在解放街道,防御網絡迅速鋪開。班子成員直插一線,帶領街道、社區干部和“雙報到”黨員下沉網格。排查不僅是登記,還是對20余處老舊危房和低洼地帶的一次次“精準把脈”。“敲門行動”也不僅是發放100多份告知書,更是一次次面對面的叮囑。“阿伯,臺風天千萬別出門。您如果有需要,請隨時撥打社區電話!”這場由街道黨員干部發起的守護行動,正將“人人防御”的共識,轉化為家家戶戶的安心應答。
在愛國街道,一支由73名黨員組成的先鋒隊迅速集結。在“臺風不退、黨員不撤”的動員令下,黨員干部全面下沉網格。“您放心,安置點都準備好了,那邊有床鋪有熱水,社區志愿者會一直守著。”黨員志愿者在勸說獨居老人及時轉移。臺風來襲前,愛國街道25名居住在危險區域的群眾已全部安全轉移。
面對臺風“樺加沙”,霞山區黨員干部以嚴的作風、實的舉措、滿的熱情,凝聚起無堅不摧的防御合力,與人民群眾并肩作戰,全力構筑守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堅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