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給小豆莢過完九歲生日,她一邊吃著蛋糕一邊跟我說:“媽媽,我好喜歡我的八歲呀,我喜歡到我都舍不得結束它。”我好奇地問:“哇,那你最喜歡八歲的什么呀?”她說:“我在八歲的時候挑戰了攀巖,我現在想想都有點害怕,真不知道當時是哪里來的勇氣登到最高點。我還讀了很多我喜歡的歷史書,還有我挺討厭寫作文的,但是我在八歲這一年居然還參加了作文比賽并且獲獎了。”
我說:“那可不!你八歲的成就可遠不止這些!你學會了游泳,你還做了語文科代表,你的600米跑步成績也不錯,這樣看來,你的八歲可真了不起!”小豆莢頂著吃成小花貓的臉,像只鴿子似的不住地點頭,咯咯咯地笑了起來。
不完美搭建起來的完美
其實,回憶起這些成就,我們倆當時都并沒有那么滿意。例如攀巖成功登頂的那一次,中間小豆莢有很多次想放棄,最后在各種誘惑和打雞血下才堅持爬上去。作文比賽寫的作文也有一些語句不夠符合邏輯,獲得的獎項也是個參與獎。獨立游泳時,每次不到10分鐘就想借助輔助道具,跑了600米也不是一口氣跑下來的,中間停停跑跑了好幾次。我突然明白,如果我總是以結果為導向去衡量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那其實沒有一件事是成功的。換個角度看,如果以一種成長型思維來看待每一件事情,那它們都是值得慶祝的。而這每一件不完美的事情匯總在一起,成就了她內心深處完美的八歲,也搭建起了她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拒絕強行糾正
擁抱不完美
很慶幸的是,雖然她的很多表現我們不太滿意,但是我在當時并沒有去強行“糾正”她那些不完美的表現,而是大聲贊美和鼓勵,要不然她今天可能也不會有這種了不起的八歲體驗。
總喜歡反復糾錯孩子,實際上是大人的控制欲和掌控感在搗亂。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改掉壞毛病,但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卻是否定和不被信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價值感低,做事逐漸失去積極性,最后容易陷入擺爛狀態或者和家長對著干。
不完美小孩&不完美家長
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完美的小孩和完美的家長,也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跌跌撞撞的成長。孩子的人生需要不斷去嘗試和探索,在各種錯誤中成長的孩子才會更加堅韌,作為家長要學會包容,放下自己的焦慮,耐心等待和陪伴。
因此適度的“放養”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我想舉一個小豆莢小時候學習穿鞋子的例子,來給大家參考:
1.不涉及安全或三觀的小事,允許孩子試錯,及時肯定孩子的閃光點。
反復糾正:“你怎么總是穿不好鞋子/穿快一點,都要遲到了。”
正確肯定:“今天的鞋子是自己穿的,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
2.引導孩子發現問題,培養主動思考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復糾正:“不對,又穿反了,這只得穿在左邊。”
正確引導:“你瞧,你穿的和媽媽穿的鞋子有沒有什么不一樣?你試試走幾步,有沒有發現腳有點不太舒服?如果覺得不舒服可以試試換過來穿看看。”
同學們,你們有一個常常糾正你們錯誤的家長嗎?不妨把今天學到的跟自己的爸爸媽媽分享,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育兒吧!讓爸爸媽媽相信我們,只要給足我們足夠的空間,相信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探索、總結經驗,變成一個堅韌強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