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10時,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中心已離開廣東湛江進入北部灣海面。為迎戰臺風“韋帕”,南方電網廣東湛江供電局及時啟動防風防汛應急響應,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創新運用數字化手段,構建起“智能監測+數字指揮+創新裝備”的立體化防御體系,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爭分奪秒為受影響用戶搶修復電。
智能監控,打造全天候防御網絡
在湛江供電局生產指揮中心,操作人員通過電腦屏幕觀察著各個變電站的實時畫面。這是該局投入使用的變電站可視化平臺,通過動態巡視功能實時掌握設備及周邊環境狀態,實現變電站內外360°全景監控。
7月19日,臺風“韋帕”登陸前夕,湛江供電局生產指揮中心對變電站和輸電線路進行線上巡視。(符劍婷 攝)
“過去臺風來臨前,我們需要組織大量人力進行特巡特檢。”生產指揮中心作業風險及安全監督管理專責陳曉楓介紹到,“現在通過這個系統,值班人員在指揮中心就能完成設備巡視。”臺風“韋帕”影響期間,該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無人機、攝像頭等智能終端拍攝的圖片,通過智能識別算法,系統自動識別到塑料薄膜、鐵皮屋等易漂浮物246處,并精準定位其與設備的距離,為及時處置提供了可靠依據。
7月19日,臺風“韋帕”登錄前夕,湛江供電局生產指揮中心黨員突擊隊隊員對作業風險進行線上管控,緊盯戶外作業。(符劍婷 攝)
與此同時,湛江供電局在輸電線路部署的智能巡檢系統同樣表現搶眼,這套系統整合了沿線安裝的微氣象監測裝置、視頻監控設備,構建起立體化監控網絡。“每個隱患點都處于實時監控之下。”智能作業班班員李鈺琦指著屏幕上的紅點解釋道,“系統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就能發出警報,并自動推送處置工單。”
科技加持,半小時鎖定故障隱患
臺風“韋帕”登陸前,雷州10千伏紀北線突發跳閘,常規排查卻找不到故障點。就在搶修陷入僵局時,一架搭載特殊設備的無人機騰空而起——這是湛江雷州供電局最新裝備的紫光無人機。
“找到了!就在這里!”半小時后,無人機飛手屏幕上四個閃爍的紅點清晰標示出絕緣子放電位置,這些肉眼完全無法察覺的隱患,在紫外成像技術下無所遁形:在紫外-可見光雙光譜成像系統的加持下,通過發現設備內部絕緣缺陷形式獨特“光斑”,從而實現可視化診斷。搶修工作隨即展開,供電線路迅速恢復運行。一場原本可能持續數十小時的“拉鋸戰”,變成了一次閃電行動。
“這技術太神奇了!”有著30年巡線經驗的紀家供電所配電運維班副班長楊坤難掩激動,“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得花一兩天時間登桿爬塔逐基排查,現在半小時就搞定了。”
數字賦能,快速傳遞搶修信息
在徐聞搶險現場,搶修人員閆少春的手機不斷收到最新指令。“通過這個elink平臺,我能實時看到哪些線路已經復電,哪些還需要處理。”他邊說邊在手機上填寫搶修進度,“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來回打電話確認了。”
7月21日,“韋帕”過境期間,湛江徐聞供電局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抗災復電信息高效流轉。(謝宇 攝)
面對“韋帕”臺風來襲,湛江徐聞供電局堅持“防抗結合”,總結以往臺風吹襲期間的應對經驗,在強化電網運維的同時,依托數字化手段創新抗災復電機制,優化工作流程——借助內嵌于elink的數據填報功能,聚焦災損信息報送、停復電信息互通等關鍵需求,確保災損信息、搶修進度等數據上報及時、準確,以數字化筑起高效防風抗災防線,為科學決策和高效指揮提供了可靠支撐。
通過在臺風應對中運用的故障信息可視化、elink平臺信息互通等數字化手段,讓搶修力量調配更精準、響應更迅速。經歷過“摩羯”“蝴蝶”兩場臺風洗禮的營配指揮中心班組技術員趙宗源對此深有感觸:“這些工具就像給我們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應對臺風心里更有底氣了。”
7月21日,臺風過境后,湛江供電局組織青年突擊隊對供電線路開展無人機巡視。(郭毛 攝)
截至7月21日下午15時,湛江供電局累計出動搶修人員2587人次,調配搶修車輛533臺次、應急發電車8臺次、應急發電機21臺次,爭分奪秒為受影響用戶搶修復電。
臺風雖已過境,但對湛江的影響還在持續。湛江供電局溫馨提醒廣大群眾,密切留意天氣信息,臺風天氣盡量減少外出,遠離電線桿、配電變壓器臺架等設施,如發現供電線路斷落、供電設備浸水,應當遠離避免觸電,并及時撥打24小時供電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