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麻章區湖光鎮那柳村的古樟樹下,一場特殊的“數字課堂”正在進行。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柳韻數興”實踐隊的大學生們圍坐成圈,手把手教村民調試手機、錄制短視頻分享生活,給青年人做人工智能培訓。不遠處,一面繪有非遺蛤蔞粽圖案的文化墻剛完成最后一筆彩繪,村民們舉著手機拍照留念,笑聲灑滿村落。
7月9日至15日,廣應科實踐隊8名學子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用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為這座古村注入“數字動能”與青春活力。
科技賦能,古村連上“云”端
實踐隊通過搭建抖音、小紅書、微信視頻號等多平臺的“云端宣傳矩陣”,全方位講述那柳故事,村里的農特產品通過鏡頭也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這是那柳村的富貴竹種植園,每根竹子都浸潤著海風的滋養。”隊員黎志德向網友展示那柳村富貴竹,直播間里“求鏈接”“想去打卡”的評論不斷滾動。
實踐隊開發的微信小程序整合了村史脈絡、非遺、旅游資源等內容,網友指尖輕點就能了解村莊故事;在那柳村宣傳網站上,從紅樹林生態到文筆塔古跡,全方位展現村落魅力。“以前外人問起那柳村,我們說不清,現在點開網站啥都有!”村支書許東微感慨道。
隊員們還結合蛤蔞粽、豬籠餅等非遺元素,運用AI設計折扇、冰箱貼等文創產品。“我們想做的不僅是物件,更是那柳村的文化名片!”隊長呂斌源說道。
記錄蛤蔞粽制作工藝流程。
文化傳承,老技藝遇見新表達
“蛤蔞葉要選新鮮的,糯米要提前泡足三小時,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夠香……”鏡頭前,蛤蔞粽傳承人韋師傅邊演示邊講解,實踐隊用鏡頭完整記錄下這門省級非遺技藝的工藝流程。從蛤蔞葉的采摘到炒制,從粽葉折疊到棉線捆扎,隊員們為珍貴技藝留存數字檔案,通過短視頻的傳播,蛤蔞粽也為更多人所知。
采摘新鮮蛤蔞葉。
實踐隊走訪村中的老黨員、巾幗志愿者,聽他們講述那柳村打造“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故事;在富貴竹種植基地,聆聽村支書許東微帶領村民規模化種植富貴竹產業的奮斗歷程。“這些故事不能只藏在村里,要讓更多人知道那柳人的拼勁!”隊員謝欣欣說。
繪制文化墻繪。
文化墻繪則讓非遺“看得見、摸得著”。隊員們克服高溫陰雨,將蛤蔞粽的“鴨乸造型”、紅樹林的生態景觀繪上墻面,原本單調的墻體變成了“會說話的文化展”。“現在孩子路過都會問這是什么,我們就趁機講非遺故事。”村民陳姨笑著說,墻繪成了最好的文化教材。
操控無人機航拍制作宣傳片。
產教融合,研學實踐拓思路
“紅樹林是‘海岸衛士’,能防風消浪、凈化海水,你們看這根系多發達!”在駐村干部陳永華的帶領下,隊員們深入紅樹林濕地開展生態調研。從記錄鳥類棲息情況到測量植被覆蓋率,實踐隊用專業知識為紅樹林保護提供數據支持,并制作科普視頻讓更多人了解紅樹林的生態價值。
在700多畝富貴竹基地,隊員們向種植戶請教培育技巧,分析“訂單農業+直供模式”的優勢;在“貳拾叁都”文旅項目工地,無人機航拍記錄建設進展,為項目數字化推廣積累素材。“調研的核心是要找到產業升級的突破口。”隊員許詠量在調研筆記中寫道。
直播推介那柳村。
隊員們還通過鏡頭帶觀眾“云逛”紅樹林、古炮樓,推出“云端認養富貴竹”“研學預約”等服務,吸引網友預約線下體驗。“現在每周都有游客來,村民都開起了農家樂!”村支書許東微的話道出了產業振興的活力。
為村民制作全家福相框。
心系民生,點滴溫情暖鄉村
“終于有張像樣的全家福了!”接過裝裱精美的相框,那柳村低保戶韋大叔的眼眶濕潤了。在走訪低保戶時,隊員們發現許多家庭缺少合影,便主動邀請,為五戶家庭精心拍攝并裝裱了全家福照片。
為村民家中墻繪修補色彩。
看到部分村民家中原有墻繪破損脫落,隊員們立即行動,清理、調色、修補,讓斑駁的墻繪重煥生機。“不僅好看了,更想起了當年畫這些畫的故事。”村民點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