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開設的微博話題#廣東的路燈看起來很好吃##廣東的路燈可愛慘了#火上了熱搜。其中,湛江徐聞的“菠蘿燈”赫然在列。(7月18日《湛江日報》)
當湛江街頭的“菠蘿”“荔枝”在夜幕中次第亮起,這些自帶“好滋味”的特色路燈成了新晉網紅。人們驚嘆于其造型的巧思,卻也容易忽略:路燈“凹造型”,從來不只是為了照亮道路的“亮”,也不只是為了裝點市容的“靚”。在那些逼真的水果紋路、靈動的水產輪廓背后,藏著產業的密碼、文化的基因和民生的溫度。
路燈“凹造型”,是特色產業的“可視化表達”。徐聞菠蘿燈精準復刻果皮肌理,不僅是道路亮化工具,更是“菠蘿的海”的移動廣告牌。600多盞菠蘿燈串聯起的,是舊肥料店變身的好物館、菠蘿主題民宿和年接待近10萬游客的農旅版圖。良垌鎮的荔枝燈則直接錨定“荔枝之鄉”的產業根基,135盞紅艷荔枝燈照亮的,是年產值超10億元、占全國近四成出口量的荔枝產業鏈。路燈成為產業的“可視化名片”,讓地方特色從田間地頭走進城市肌理,如今出圈,更是讓人記住了湛江水果的“一鎮一品”。
相比起曲界“菠蘿路燈”、良垌“荔枝路燈”,雷州龍門鎮的“空鐵樞紐”路燈,更像是在強化“認同感”——用流線型燈罩勾勒出銀翼展翅的模樣,恰是龍門打造“航空小鎮”、發展低空經濟的雄心寫照。街頭巷尾的“空鐵樞紐”路燈,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典型鎮的“宣傳員”,讓往來者在暮色中讀懂這座小鎮的發展藍圖。當孩童指著路燈向家長詢問“路燈為何像飛機”,當居民在燈光下暢想低空經濟的未來,這些造型獨特的路燈便已超越“亮”與“靚”,成為凝聚共識的“信號燈”,讓地方發展愿景從藍圖走向生活,讓“百千萬工程”典型鎮融入居民的日常認知與情感認同。
路燈“凹造型”,更是找到了激活夜經濟的“流量開關”。過去,鄉村的夜晚往往是“黑燈瞎火”的寂靜;如今,路燈桿上“長”出的“特產”,成攬客、圈粉的新招牌。實踐證明,當路燈從“照明工具”變身“打卡地標”,就能串聯起農家樂、民宿、文化廣場等,讓鄉村的夜經濟從概念變成實實在在的消費場景。
這些會“講故事”的路燈,說到底是一種治理智慧的體現。它跳出了“路燈只負責照明”的思維定式,用低成本的設計創新,把產業、文化、民生擰成了一股繩。當“好吃的路燈”持續登上熱搜,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個精巧的造型,更是地方發展思路的轉變:不再追求千城一面的“標準化”,而是用心挖掘自身的獨特性,讓每一盞燈都成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