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助餐服務作為養老體系的重要一環,各地探索實踐中常面臨“政策落地打折扣”“服務持續性不足”等難題。而霞山區的實踐證明,人大監督的深度參與,能為這項民生工程注入持久動力,帶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質變。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問需”,讓服務精準對接民意。不少地方的長者食堂建設,多依賴相關職能部門調研規劃,易出現“食堂端菜”與“老人點菜”之間的錯位。霞山區人大積極傾聽民聲,各級人大代表深入基層聯絡站,通過“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動,讓選民群眾暢所欲言。社區老年食堂建設和助餐服務需求由此走進大眾視野,成為代表關注的焦點議題。隨后,霞山區人大常委會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多家長者飯堂調研,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召開的養老助餐服務主題座談會,從多維度提出具體建議并轉交辦理,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人大有所應”。當人大代表把老人的“心里話”變成服務改進的“指南針”,長者飯堂的每一份飯菜便都帶著“民意溫度”。
從“紙上規劃”到“落地有聲”,讓承諾真切變成實景。民生工程推進中,“重立項、輕落實”是常見短板。老年助餐服務尤其如此,食堂建在哪里、菜品是否合口味、補貼能否及時到位,每一個細節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體驗。霞山區人大以“督辦組合拳”破解這一困局:既緊盯“新建9家社區食堂”的量化目標,更深入現場督查選址、運營等細節。當代表們一次次走進建設工地、坐在食堂餐桌前聽取反饋,監督力水到渠成地轉化成為民生獲得感。這些看似瑣碎的監督行動,實則搭建起從規劃到實效的“轉化橋梁”。
從“短期運營”到“長效可持續”,讓愛心接力續航。老年食堂的可持續性,考驗著治理智慧。一些地方因補貼不到位、運營成本高,食堂難以為繼。霞山區人大常委會社會工委協調多部門協同發力,民政、財政、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各司其職,為老年助餐服務提供政策、資金、市場等全方位支持。在各方努力下,老年食堂經營者信心大增,開始拓展多元服務。此外,人大常委會以重點建議跟蹤督辦為抓手,確保服務提質增效。這種全流程的監督與支持,為老年助餐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底氣”。
守護老年人“舌尖幸福”,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霞山區人大以監督之力解民憂、以創新之效暖民心,不僅讓長者食堂飄出飯菜香,更傳遞出社會對老年人的尊重與關愛。這種將“民生小事”當作“監督大事”的擔當,為新時代基層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生動范本——唯有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才能讓每一項民生政策都落地生根、惠及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