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粵西大地,中醫藥文化如老榕盤根,深扎沃土,生生不息。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自1958年建院以來,六十七載懸壺濟世,以仁心仁術守護一方健康。這里不僅是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更是嶺南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在湛江首創名中醫工作室傳承中醫藥人才模式,擁有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協作單位1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8個,以及多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一代代中醫人在這里將岐黃薪火相傳。
而在湛江這片沃土上,骨傷科的故事尤為厚重。該院以傳統中醫手法為根基,成立骨傷研究所、湛江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病專業委員會,讓古老的正骨智慧在現代醫學中煥發光彩。在這傳承的脈絡中,招仕富的名字格外醒目——這位全國中醫正骨整脊推拿優秀人才、廣東省名中醫、嶺南名醫,以精湛的醫術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將中醫正骨的“手摸心會”化為無數患者的康復奇跡。他的故事,正是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守正創新”精神的生動注腳。
廣東省名中醫招仕富在24小時正骨門診內為患者正骨治療。
一招正骨解沉疴:獨創“招氏整脊”妙手回春
招仕富獨創的“招氏平衡整脊法”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交融的光芒。這套融合嶺南傷科精髓與當代醫學理念的獨特療法,讓無數飽受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重獲新生。
出身中醫世家的招仕富,自幼浸潤在中醫藥文化中。1974年,18歲的他背著藥箱行走在鄉間小道,這段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民間疾苦,也奠定了他“醫者仁心”的從醫理念。1980年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后,他婉拒留廣州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湛江,先后拜師畢健民、謝宗蔭、周俊德等嶺南名醫,潛心研習傳統正骨手法。
在臨床實踐中,招仕富敏銳地發現傳統正骨技術的局限性。經過多年探索,他依據中醫強調的“陰陽平衡”“經絡平衡”等理論,創新提出“整體平衡”理論,將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脊柱生物力學相結合,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招氏平衡整脊法”。這套手法的精髓在于:以整體觀為指導,通過調整脊柱動靜力學平衡,配合針灸、藥物等綜合治療,達到“筋骨并重、標本兼治”,以此提高臨床療效。
1990年,招仕富在北京深造期間,先后拜師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的名家尚天裕、盂和、孫樹椿、周衛等,系統學習了古法正骨整脊技術、現代外固定支架療法以及骨科生物力學新理論新進展。這段求學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中醫發展必須走“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道路。他將這些先進理念融入自己的研究,使“招氏平衡整脊法”日臻完善。
招仕富在臨床實踐中始終堅持中西醫優勢互補的理念。他和同仁創建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骨傷科與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創傷骨科聯合病房,開展中西醫結合骨傷科臨床研究。這種開拓性的臨床研究開創了中西醫結合微創手術模式,由原無創無血療法到微創有血手術治療,運用外固定支架療法和傳統中醫的正骨整脊療法,中西醫結合守正創新療法成果顯著。在此期間,他成功運用這套方法救治了許多疑難病患。其中一位面臨截肢的車禍患者,經他三個月的精心治療,不僅保住了傷肢,還恢復了基本功能,創造了醫學奇跡。
2000年,“招氏平衡整脊正骨三部十八法”榮獲湛江市科技進步獎,并在國際手法醫學大會上獲得二等獎。這套方法被廣東省中醫藥局列為中醫適宜技術推廣項目。2004年調入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后,招仕富先后任骨傷科研究所所長、醫院業務副院長,參與創建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廣州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中醫骨傷科臨床、科研、教學發展進入快車道。招仕富還將“招氏平衡整脊正骨三部十八法”進一步標準化、系統化,升級為“招氏平衡整脊正骨四部二十四法”。作為該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創建并當選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湛江市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為整脊正骨技術的規范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外,招仕富還充分發揮當地中草藥資源優勢,研制“仙人掌散”“側柏跌打散”“駁骨膏”“舒筋活絡液”“三龍通痹湯”“補骨顆粒”等經驗膏方制劑,對骨傷脊柱疾病的辨證論治獨具嶺南傷科傳統特色。
“我們既要重視傳統正骨手法的精髓,又要善于運用現代醫學技術。”招仕富教授介紹道。在臨床實踐中,他創新性地將DR、CT、MRI等現代影像技術與中醫四診合參相結合,使診斷更加精準;在治療過程中,既發揮招氏平衡整脊法的特色優勢,又適時采用微創技術,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診療方案。
2022年,招仕富用這套方法成功救治了一位高位截癱患者。這位28歲的青年因車禍導致頸髓嚴重損傷。招仕富以中西醫結合救治,先行顱骨牽引等對癥救治一周,然后通過平衡整脊正骨等精心治療兩周,使得患者病情逐步好轉,三個月后奇跡般康復。這個案例再次證明了“招氏平衡整脊法”在治療疑難脊柱疾病方面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青少年脊柱側彎發病率在我國呈現持續攀升態勢,已成為繼近視、肥胖之后危害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隱形殺手”。這一病癥不僅導致體態異常,更可能引發心肺功能障礙,對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造成雙重打擊。為此,眾多家長紛紛尋求招仕富教授團隊的幫助。
招教授回憶道:“曾接診過一名因長期沉迷電子設備導致脊柱側彎達52度的患兒。按照常規診療方案,這種情況往往需要實施創傷性手術。”但招氏團隊另辟蹊徑,運用“平衡整脊四部二十四法”,配合針灸推拿,及輔助佩戴矯形支具進行治療。該療法通過精準評估側彎節段,結合定點定向整脊正骨手法和脊柱平衡功能康復保健操訓練。經過3個療程的系統治療,患兒的Cobb角顯著改善;持續康復治療一年后,脊柱形態基本恢復正常,成功避免了手術創傷。這個典型案例充分展現了中醫整脊療法在青少年脊柱側彎治療領域的獨特價值:一方面通過非手術方式實現結構性矯正,另一方面注重整體功能恢復,具有恢復快、復發率低等顯著優勢。目前,該技術已幫助上百位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重獲挺拔身姿,為脊柱側彎防治提供了新的以中醫平衡整脊四部二十四法為主的解決方案。
此外,招仕富始終秉承國際化發展理念,多次受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通過與國內外名醫名家的深入交流,持續推動“招氏平衡整脊法”的國際傳播與應用。此外,他還不斷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理念,更新自己的醫學新視野,使“招氏平衡整脊法”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展現了中醫整脊技術在現代醫療環境下的強大生命力和創新潛力。
如今,“招氏平衡整脊法”形成了一套科學規范的治療體系,成為嶺南傷科的重要學術成果,其價值不僅在于技術本身,更在于它所體現的中西醫結合創新守正精神,既保留了傳統中醫整體調理、手法輕柔的優勢,又汲取了西醫精準診斷、脊柱生物力學內外動靜平衡原理的微創治療的特點,為骨傷科診療提供了新思路。招仕富教授用五十年的堅守與探索,詮釋了一位中醫人的使命擔當,也為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招仕富在基層醫院為群眾義診。
仁心仁術惠民生:為患者點亮“絕望里的曙光”
在粵西大地這片熱土上,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的招仕富教授以其獨創的“招氏平衡整脊法”,為無數飽受骨傷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帶來了重獲新生的希望。這套融合傳統中醫智慧與現代醫學理念的療法,以其“創傷小、恢復快、安全高、費用低”的顯著優勢,為眾多骨傷脊柱疾病患者帶去福音。
走近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中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者,更是一位將“大醫精誠”精神融入血脈的仁者。招仕富的“招氏平衡整脊法”充分體現了中醫“簡、便、驗、廉”的特色。與傳統手術相比,該療法避免了開刀帶來的二次創傷,大大縮短了康復周期,更為患者節省了大量醫療費用,彰顯了招教授“以患者為先”的行醫理念。
招仕富在為弟子們現場教學。
一位患者家屬動情地說:“我兒子高中時打籃球導致右肘嚴重骨折,有醫生建議手術。但招教授用他獨特的正骨手法,不僅避免了手術創傷,還節省了大筆費用。”如今這位年輕人已在上海發展,但每當有頸肩腰腿不適,仍會專程回湛江找招教授治療。
“醫路漫漫,赤腳前行;傳承祖訓,薪火相傳;艾草芳香,廣種福田。”招仕富始終牢記招氏立家之祖訓,在青少年時便明白“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道理。在求學路上,全國中醫傷科學名師尚天裕、岑澤波,國醫大師韋貴康、施杞,全國名老中醫李家達、孫樹椿,廣東省名中醫陳渭良、元日誠等名師名家前輩們“醫者當懷慈悲之心”的諄諄教誨,如同春雨般滋潤著他的心田。
他創立的“平衡整脊正骨療法”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保守治療,能非手術治療就不開刀手術;必須手術時,也盡量結合中醫特色和微創技術;盡量將患者的創傷和負擔降到最低。
2010年,湛江市遂溪縣梁某因車禍導致頭部、胸部和四肢多處骨折,生命危在旦夕,且急需動用大額手術費。接到求助電話后,面對患者無力承擔高昂手術費的困境,招仕富以嶺南招氏平衡整脊正骨術為治療手段,對其進行分期辨證治療。治療過程持續三個月,最終梁某成功康復,且整個治療費用僅為原預定手術費用的10%左右。這一成功治療經歷的背后,是招仕富對中西醫結合的深刻理解和實踐成果,避免了患者因手術可能帶來的二次傷害。正如招教授所說:“我們既要追求療效,更要考慮患者的經濟負擔。我們原則上要采用最優方法,幫助患者重獲健康。”這種處處為患者著想的醫德,贏得了同行和患者的由衷敬佩。
在招仕富教授的行醫生涯中,有這樣一幕令人動容的場景:病房里,他一邊掛著點滴接受治療,一邊為前來求診的患者把脈開方。即便是自己生病時,只要尚有余力,他從不拒絕患者的求診。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中醫,用一生的堅守詮釋著“大醫精誠”的真諦。
“行醫治病救人,不論何時何地,以病人為優先,這是我不變的信仰。”這是招教授常掛在嘴邊的話。長年累月的整脊正骨工作,使他積勞成疾,腹股直疝日益嚴重。但即便在需要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情況下,他仍心系患者。手術出院時,醫生叮囑因年事已高需要靜養三個月,可僅僅休息一周后,當車禍胸腰椎骨折患者急需會診時,他不顧手術創傷未愈,拖著疲憊的身體重返崗位。“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我實在躺不住。”招仕富說。這種“輕傷不下火線”的敬業精神,正是源于他對醫者使命的深刻理解。
在臨床中,他多次為貧困患者墊付醫藥費,曾有車禍致頸椎骨折農民患者因經濟困難無法繼續治療時,他先后自掏腰包5000多元確保治療不中斷。有遠道而來的患者趕不上門診時間,他寧愿加班也要看完。“患者來一趟不容易,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而歸。”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一位老中醫的仁心仁術。在他的診室里,掛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墻上那一幅幅來自各方贈送的書畫墨寶:“岐黃奧義賴傳承 妙手回春枯木生 橘井流芳今日事 大醫厚德見精誠”“起殘回健 當代華佗”“杏林春暖”。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中的這段話,正是招仕富行醫生涯的真實寫照。他用半個世紀的堅守證明:真正的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濟世為民的仁心。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