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記者從霞山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獲悉,此前百蓬路損壞的6盞路燈已全部修好。(3月13日《湛江日報》)
企業和群眾對安居樂業的感受,往往是從辦成一件具體的事情開始的。3月13日,《湛江日報》“云媒幫”欄目刊發了兩則稿件,分別關注霞山區百蓬路路燈不明、積水困擾等問題以及坡頭區海東廣場1棟二樓商鋪裝修引發的糾紛。兩則報道有一個共同點——在“云媒幫”的推動之下,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得以高效解決。
“云媒幫”的介入,帶來了“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新契機。“云媒幫”從接收市民報料的那一刻起,就肩負起了輿論監督的重任,開啟了“高效辦成一件事”之路。記者迅速深入實地走訪調查,這一環節至關重要。通過現場采訪,能夠直擊問題核心,獲取最真實、最準確的一手資料。這種實地采訪不僅將問題原原本本呈現給公眾,避免了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扭曲與誤讀,更為后續解決問題筑牢了堅實的信息基礎。例如在百蓬路問題中,記者實地走訪后,讓道路狹窄、路燈損壞、積水嚴重等問題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使得這些容易被忽視的民生痛點得到關注。霞山有關部門也積極回應,針對路燈損壞問題,全力維修,雖過程中因采購材料有所延遲,但最終6盞損壞路燈得以修復,盡管又出現部分路燈不亮的新情況,相關部門也在抓緊排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媒體輿論監督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高效辦成一件事”,關鍵在“高效”,目的是“辦成”,“云媒幫”以“一件事”為切入點重塑了輿論監督的機制流程,通過實地采訪、溝通對接、整合資源、共享數據,達成對“急難愁盼”的協同辦理,改變了某些問題解決過程中流程繁瑣、效率低下等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云媒幫”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曝光問題,更在于推動整個問題解決機制的高效運轉。從市民報料,到記者實地走訪調查,再到相關部門積極回應、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形成了一個完整且高效的閉環。它讓市民的聲音被聽見,讓政府部門能夠迅速了解民眾的需求,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讓輿論監督發揮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
然而,在看到“云媒幫”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應思考如何讓類似的民生問題解決機制更加完善。“置頂”群眾冷暖,應以民之所盼定位輿論監督方向。要做到群眾報料“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不能挑著容易辦的去做,對于那些棘手復雜、牽涉多方利益的民生難題,更要主動迎難而上。“云媒幫”應與相關職能部門組建“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專業團隊,專挑“硬骨頭”“燙山芋”“纏手活”去攻堅。同時,要引入信息化技術,建立高效的跟蹤反饋系統,實時更新問題處理進度,讓群眾隨時了解自己所反映問題的解決情況,增強群眾對“云媒幫”的信任度與參與感,讓這一機制真正成為連接政府與群眾的堅實橋梁,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幸福指數在每一件“小確幸”的集聚中提升,散布于肉眼可見、觸手可及的細節變化。期待“云媒幫”能持續發光發熱,助力更多民生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讓城市發展更具溫度,讓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