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湛江3月“媽媽崗”日前上新,17家單位參與招聘,提供多種崗位,涵蓋文員、月嫂、早教師、職業經理人、產康師、家政服務員等多種工種。
“媽媽崗”,顧名思義,它是專為寶媽群體打造的就業崗位,最大的特點是上班靈活、工作彈性、勞動強度適中,可以兼顧工作和育兒。育兒婦女,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且重要的群體,常常在家庭與事業之間艱難權衡。一方面,她們肩負著養育子女、照顧家庭的重任;另一方面,她們同樣懷揣著實現自我價值、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渴望。然而,傳統的就業模式,往往難以兼顧育兒婦女的特殊需求,朝九晚五、固定時長的工作安排,讓寶媽們在工作與家庭之間顧此失彼,無奈之下,許多寶媽只能暫時擱置職業夢想,回歸家庭。而當孩子上幼兒園后,許多全職媽媽會選擇重返職場。據媒體報道,2023年9月至11月,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40歲以下全職媽媽群體狀況進行調研。調查結果顯示,82.7%的全職媽媽有再就業打算,其中48.3%希望能夠兼職、靈活就業。“媽媽崗”的推行,無疑為渴望回歸職場、重拾個人價值的寶媽們開拓了一條新路。
近年,廣東、山東、河北、上海等地都曾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但在實踐中,“媽媽崗”也遇到不少難題。梳理一些地方的“媽媽崗”清單不難發現,崗位需求主要涉及餐飲、家政、保安服務等領域,多為鐘點工和小時工,而這正是當下“媽媽崗”設置中普遍存在的局限——“媽媽崗”多集中在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生產制造加工企業中的簡單工序崗位,或是家政、客服等領域。崗位多以計件工資為主,工作內容重復單一,缺乏上升空間。對于那些具有高學歷、高技能的寶媽來說,這樣的崗位難以讓她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反觀這次湛江3月上新的“媽媽崗”,筆者著實有些驚喜,因為看到了“早教師”“職業經理人”“產康師”等工種。“早教師”“產康師”等崗位,精準對接了寶媽自身豐富的經驗。寶媽們親身經歷過孕育過程,對產婦在產后身體和心理上的需求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她們投身“產康師”崗位,能夠感同身受的關懷,并以專業技能,為產后媽媽提供更加貼心、優質的康復服務。而“早教師”崗位,則是將寶媽們育兒經驗與專業知識培訓相結合,這不僅體現了對寶媽們經驗價值的深度挖掘,也為教育行業注入了一股充滿母愛與關懷的新力量。職業經理人這一崗位的加入更是意義非凡,它打破了傳統“媽媽崗”局限于基礎、簡單工種的刻板印象。對于那些具備高學歷、豐富管理經驗或專業技能的寶媽而言,這是一個得以施展拳腳、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新平臺。
這是一個好的信號,應該多出實招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設置“媽媽崗”車間、“媽媽崗”生產線,拿出部分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設置“媽媽崗”,為寶媽們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