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各地文旅已經開始卷寄特產了”登上熱榜,在外求學的湛江寶子們,也紛紛曬出湛江文旅寄去的特產。湛江特產盲盒里有湛江手繪地圖、明信片特產紅橙、紅橙汁、老字號威化……(12月15日《湛江日報》)
近日,“各地文旅已經開始卷寄特產了”等話題引發廣泛關注,臘肉、米粉、蘋果、橙子、搟面皮等鄉土特產被打包封裝,從家鄉出發,寄到了在外求學、工作的游子們手中。當這份來自家鄉的情意被層層拆開,有的成了“催淚彈”,有的成了“開心果”,但都在游子與家鄉之間實現了“雙向奔赴”的感動與共振。湛江也不例外,寄出的紅橙、海味雞仔餅、老字號威化等“鄉味包裹”,讓網友直呼“孩子真的想家啦”。
于游子而言,“鄉味包裹”猶如一把情感的鑰匙,開啟了他們對家鄉的思念之門。在異地求學、工作的日子里,家鄉的味道是心中最柔軟的牽掛。一份來自家鄉的特產盲盒,讓游子們在品嘗美食、觸摸特色物件的瞬間,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回家鄉。那熟悉的味道、獨特的物件,慰藉了他們的思鄉之情,使他們在異鄉也能感受到濃濃的“家”的感覺。它讓游子們意識到,無論走得多遠,家鄉始終在背后默默關注著他們,從未將他們遺忘。在社交媒體上,眾多游子“曬”出收到的特產,能引起更多人對家鄉的熱愛和宣傳家鄉的熱情。
湛江寄特產,學子“曬”特產,這是學子與家鄉的“雙向奔赴”,更是一場“文旅互動”的溫暖接力賽。以往的文旅宣傳多集中在旅游景點的推介、旅游資源的展示,而此次各地文旅部門將目光投向了在外的游子群體,以特產為媒介,以情感為紐帶,巧妙地讓游子們成了一回“家鄉推薦官”。有網友說:“家鄉寄給我的特產我只吃了一點,剩下的都和身邊的外地朋友們分享了。因為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家鄉的美食是多么的美味。”游子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到家鄉的特產,也讓湛江的“溫厚”形象更為深入人心。這種“口碑營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湛江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年終歲末,這份“鄉味包裹”似乎也在提醒著遠在外地的游子們“常回家看看”。記憶中的味道一直在,回家的路也從不變。這份寄于年終歲末的特產,代表著父老鄉親的祝福,更代表著熱騰騰的團圓飯,代表著湛江對在外游子的真情呼喚。近段時間,我市正熱火朝天地籌辦第二屆湛江村晚,這場文化盛宴將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在外求學、工作的游子和全國各地游客一同品嘗湛江的“年味”。假如“鄉味包裹”能與“湛江村晚”攜手聯動,必能產生“1+1>2”的效果。試想一下,通過湛江日報全媒體矩陣覆蓋面廣的優勢,讓更多在外求學、工作的游子參與到“我想要鄉味包裹”“我要上村晚”等話題互動中來。借力湛江村晚這個大平臺,為更多商家企業、機構團體在歲末年終提供關愛湛江游子的新場景、新模式、新渠道,也讓“鄉味包裹”里的特產、紀念品變得豐富起來。“鄉味包裹”也將為湛江村晚起到提前預熱的效果,通過在包裹中放置村晚的宣傳資料、邀請券等,吸引游子及社會各界關注湛江村晚,從而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與參與度。而在村晚活動現場,也可以讓收到“鄉味包裹”的游子們當一回“湛品推薦官”,讓湛江村晚為“鄉味包裹”賦予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讓特產背后的故事更加鮮活,使“鄉味包裹”不再僅僅是禮物的饋贈,更能傳播湛江美食文化、風土人情。
以情感為紐帶、以文化為核心、以創新為驅動,期待“鄉味包裹”與“湛江村晚”攜手聯動——在寒冷的季節里,來自家鄉的“鄉味包裹”會帶來溫暖的“擁抱”,游子與家鄉也將在“湛江村晚”的舞臺上,互訴思念、彼此照亮。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