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田間課堂”,孩子們成了“農夫”。據11月30日《湛江晚報》報道,在金秋送爽的季節(jié)里,近日,一些家長選擇帶著孩子們走出城市的喧囂,走進鄉(xiāng)村的寧靜,親身體驗農民的辛勤勞作,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每一粒糧食背后的汗水與辛勞。
近年來,節(jié)糧成為新時尚。在餐廳酒家,服務員往往樂于為食客提供打包服務,以此推動節(jié)糧行動走深走實。然而,在一些中小學校飯?zhí)茫m然有“珍惜糧食”“踐行光盤行動”等宣傳標語,但學生用餐后,仍剩下不少菜肴被倒掉。這說明,讓孩子融入節(jié)糧新時尚,我們仍需不懈努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糧食源于辛勞,這在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這首詩中,已有生動描述。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懂得農耕之苦、糧食來之不易,孩子們還需躬行體驗。現在,別說城里的孩子缺少農耕體驗,就是一些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體驗農耕的機會也不多。因此,家長帶著孩子們走進“田間課堂”融入火熱的農耕生活,無疑是一種明智之舉。消息就說,在廉江市營仔鎮(zhèn)大山村的田野間,孩子們經歷了收谷、打谷、曬谷……這場沉浸式的秋收體驗后,深刻體會到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不易。他們感慨地說:“原來稻谷成為餐桌上的米飯,要經過這么多的時間和工序。”“糧食太難得了,我再也不敢浪費食物了。”“干農活雖然辛苦,但是看到被收割下來的水稻,我特別有成就感。”……在“田間課堂”,孩子們能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真意,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諦,實在是難能可貴。
讓孩子融入節(jié)糧新時尚,除了要用好“田間課堂”外,各地還應該以開展學校食品安全專項檢查行動為契機,設法提升飯菜品質。例如,學校飯?zhí)貌环炼嗦犅爩W生的意見,把飯菜做得更可口更安全更衛(wèi)生,杜絕浪費現象;可以組織學生代表在大家用餐前巡查學校食堂,逐一檢查廚房衛(wèi)生、進貨菜樣等,并試食菜式“挑刺”,一旦發(fā)現問題如實登記,責令經營者整改……如果學校飯?zhí)媚荛L期堅持這樣做,學生愛吃了,“光盤行動”就會蔚然成風,浪費現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節(jié)糧才會成為更多學生的自覺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