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丹(左五)和農民一起展示采摘的貝貝南瓜。
霜降時節,廣東北部灣農旅產業園稻香陣陣、瓜果飄香,林曉云開著電瓶車帶領游客團隊穿梭于田園阡陌間,欣賞田園美景。從海歸到青年農創客,林曉云扎根遂溪鄉村,創立了茉莉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廣東北部灣農旅產業園的合作人之一。她也快速成長為湛江小有名氣的“新農人”。
湛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推進“百千萬工程”、賦能產業科技創新為主線,以開展人才工作提質年行動為牽引,加快推動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緊緊抓住青年人才培養、凝聚、舉薦等關鍵環節,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發揮青年人才力量,賦能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通過實施“湛江市青年農創客培育工程”,湛江全力打造“紅土青創”品牌,積極動員優秀青年回鄉發展,充分激發青年面向“三農”創新創業創富的嶄新活力,點燃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根據《湛江市青年農創客培育工程實施方案》,湛江通過舉辦培訓活動、開展考察調研、推進電商助農等方式,力促青年農創客勇于創業創新、強化引領帶動,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為實施“百千萬工程”、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領域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王世超(右二)在田間了解海水稻種植情況。
思想上引導
鼓勵人才返鄉投身“百千萬工程”
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則,堅持黨管人才是中國特色人才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湛江大力強化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全面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深入實施湛江市青年農創客培育工程,落實好領導干部直接聯系專家人才機制,加強對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領和聯系服務,制定人才回歸行動服務清單,重點跟進有回鄉返鄉創業就業意向人員,吸引、鼓勵更多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為“百千萬工程”引智蓄能。
隨著湛江市青年農創客培育工程的深入實施,“紅土青創”品牌逐漸打響。越來越多的青年像林曉云一樣,選擇返鄉創業,投身現代農業發展的火熱浪潮中,用知識和汗水澆灌土地,用創新和熱情推動農業發展。他們致力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積極創新經營模式,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有力有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湛江遞向人才的“邀請函”誠意滿滿、拋向人才的“橄欖枝”貨真價實。面對“百千萬工程”大舞臺,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市場調研之后,麥丹毅然放棄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薪外貿工作,返鄉當起青年農創客,成立了廉江市橙鄉人家農業有限公司,致力于把家鄉的廉江紅橙、貝貝南瓜、番薯等農特產品推廣出去。
麥丹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回家鄉,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帶動1200余戶農戶就業,農業種植生產面積達2000多畝,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該公司榮獲“湛江市扶貧農業龍頭企業”“湛江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湛江市巾幗創業示范基地”“廉江市農村創業青年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作為公司總經理的麥丹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女職工個人”。
乘著青年農創客“東風”快速成長的王世超說:“我想創立一個年輕一代的企業標桿,帶動更多優秀年輕人、返鄉大學生、創業青年投身到鄉村振興新農業領域。”
畢業于廣東海洋大學的王世超創立了廣東海稻紅農業公司,運用已有30多年的研究發展基礎,在全國16個省份推廣種植海水稻,建立“海紅香稻”科技示范基地5000多畝,技術輻射面達20萬畝以上。在王世超團隊的推廣下,1000多戶農民開始種植海水稻,間接帶動產業鏈上3000多人創業就業,公司年產值超億元。
除了生產海水稻外,廣東海稻紅公司還開拓由海水稻米為原料制作的米酒、米粉、餅干及酒釀等更高附加值的海水稻深加工產品市場。如今,廣東海稻紅公司已成為廣東省最大的海水稻產業化企業,也是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的核心成員企業。王世超也因此獲得了“廣東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廣東鄉土專家”“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湛江優秀創客”等榮譽。
回想2022年返鄉創業之初,林曉云便住進還未建成的農旅產業園里,每天跟著農民一起種植、巡田、施肥,了解各類農作物的生產周期和種植事項,將自身的創造力融入園區建設之中。2023年,北部灣農旅產業園正式對外開放,建有現代農業展示區、候鳥棲息地、稻田公園等15個休閑功能區,成為遠近聞名的研學團建基地、休閑田園打卡點,游客絡繹不絕。
在林曉云的帶動下,更多的青年來到廣東北部灣農旅產業園工作,迸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如今,廣東北部灣農旅產業園已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
梁欣穎(左一)在海上養殖基地收獲金鯧魚。
行動上支持
選育青年人才賦能“百千萬工程”
青年人才是鄉村振興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湛江圍繞“培育一批青年創業”“扶持一批青創企業”“選拔一批青年人才”的工作思路,通過推薦農業創業青年培育對象、舉辦培訓活動等方式,深度挖掘、精心培育涉農青年人才,助力青年創新創業,為“百千萬工程”賦能增效。
為進一步筑牢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根基,湛江著力加速培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隊伍,挖掘出一批優秀的農業創業青年代表作為培育對象,特別是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力度,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如廣東英地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陳樂韻,致力于科技創新,大力推廣智能溫室、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防治等現代農業技術;又如湛江市興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忠,致力于智慧農業創新技術發展,擁有大數據治理、跨設備匯聚整合和數字化平臺建設專業能力,等等。
2023年11月,湛江市“領頭雁”農村青年人才培訓班活動開班,邀請了多位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從農業政策解讀、鄉村振興經驗分享、企業可持續發展、農產品品牌策劃推廣等方面,為參訓學員進行全方位知識和技能提升培訓。這不僅為農村青年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還為他們在涉農職業發展中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7月,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千人創客(湛江、廣州、茂名)片區標桿班開班暨玉湛茂團建聯建協議簽約儀式在湛江市舉行,通過線上學習、線下講座、實地調研等方式,設置政策解讀、創業分享、品牌打造、電商運營、企業管理等豐富內容,融入具有湛江特色的產業案例。該計劃將系統性儲備、培養一批愛農民、懂鄉村、會經營的青年興鄉人才,實現培育“百名興鄉典型、千名興鄉創客、萬名興鄉火種”的目標。
扎根本土因地制宜培養的同時,湛江注重帶領青年農創客“走出去”。今年6月,組織全市青農會代表及湛江參賽青年直播團隊走進2024年“青耘八桂”電商助農直播大賽(玉林賽區),不僅為湛江青年主播和青年電商企業家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也為湛江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提供了機會。同時,推動湛江與玉林、茂名等地的青年主播和企業家交流學習,進一步拓寬視野、提升技能,為湛江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通過一系列舉措,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嶄新活力,也為青年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廣闊舞臺。如今,越來越多湛江青年在“紅土青創”中不斷成長,他們或扎根基層,積極投身幫鎮扶村;或盤活資源,培育當地特色產業;或沖鋒在前,用專業技能在鄉村振興事業中大顯身手……
“紅土青創”系列活動有效擦亮了湛江青年服務鄉村振興的特色品牌,從舉辦各類培訓,到開展電商直播帶貨活動,再到推動稅收優惠政策落地見效,每一項舉措都體現了湛江市委、市政府對青年創業的重視和支持。團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未來的日子里,期待看到更多的湛江青年在這片紅土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為“百千萬工程”貢獻青春力量。
林曉云(右)與農民一起收獲南瓜。
政策上扶持
為青年人才干事創業保駕護航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解決實際問題是關鍵之舉。湛江在思想上、行動上重視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更在政策上、服務上為他們紓困解難。
湛江加快落實人才強市建設20條,制定“百千萬工程”人才支持專項政策,大力推動各有關部門出臺配套政策,指導縣(市、區)加快制定綜合性人才政策,并強化對各項人才政策文件執行情況的督促檢查。
越來越多的青年農創客投身于特色農業產業,他們利用當地豐富的海洋資源,通過創新和科技手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創新創業過程中,政策扶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創業者們提供了堅實后盾。
《湛江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場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湛江市海洋牧場重點經營主體主辦銀行制度工作方案》《關于貨幣政策工具支持海洋牧場工作方案》……湛江成為全省第一個出臺海洋牧場領域金融扶持政策的地級市,一個個政策的出臺,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政策體系。
出生于1993年的陳志文,從小便跟著父親一起趕海養蠔,深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對生蠔懷有特殊的感情。近年來,陳志文見到一批批養蠔人從蠔農變成了“蠔老板”,于是結束在外闖蕩生涯回到湛江,成立粵之寶水產有限公司,創立了“蠔貝爺”品牌。
返鄉經營生蠔后,陳志文發現湛江生蠔產業大而不強,缺少產業協會導致產業無法形成紐帶,認為產業化、標準化是打響湛江生蠔品牌的主攻方向。在政策的扶持下,湛江市生蠔產業協會成立,為生蠔從業者搭建起溝通交流的平臺。陳志文擔任湛江市生蠔產業協會秘書長,并參與編制《湛江市牡蠣養殖產業規劃》《地理標志產品——湛江蠔》等團體標準制定工作。
創業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創業者的智慧和努力,更離不開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粵之寶水產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免、“六稅兩費”減免等8項稅收優惠政策讓該公司將更多資金投入到生蠔保鮮技術研發上,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良性循環。如今,陳志文不僅將湛江特色美味搬上電商直播平臺,還成立了蠔殼文創工作室,把生蠔殼、大珠母貝等海鮮殼加工成文創工藝品,實現產業升級轉型。
農業保險是保障農業生產、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來,湛江大力推廣深海網箱建設,并主導推動金鯧魚的規模化養殖。在粵港澳大灣區做服裝、化妝品生意的梁欣穎看到機遇,毅然回到家鄉雷州創業,從事金鯧魚養殖行業。梁欣穎成立了海邊姑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動金鯧魚“游向”全國人民的餐桌。
與其他農業產業相比,海洋漁業資金投入大、養殖品類繁多、生產方式復雜多樣,且易受自然災害、疾病疫病等因素的影響,遇險后損失大,災后復產難,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損失的特點。被稱為海上“甜甜圈”的重力網箱總體成本超百萬元,一旦遇到臺風等自然災害,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對此,湛江市人民政府與廣東人保財險簽署深化現代化“海洋牧場”保險服務合作框架協議,深化“海洋牧場”保險服務合作,為耕海牧漁保駕護航。政府為每個網箱提供60%保費補貼,企業只需支付40%保費,最高可獲得相當于70%飼養成本的保額。
2023年,梁欣穎成為雷州流沙村首個購買“海洋牧場”保險的養殖戶,并帶動身邊不少養殖大戶購買保險,讓深海養殖有了更好保障。梁欣穎說,得益于“海洋牧場”保險,面對今年9月超強臺風“摩羯”的影響,她和其他養殖戶的損失相對減少了很多,災后復產得以順利進行。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