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一輪滿月懸掛在雷州古城的天際,一日的喧鬧緩緩歸于平靜。月光如水,輕柔地灑落在古老的建筑上,淡淡地勾勒出歲月的輪廓。
記得童年時,長輩口中那滿是傳奇色彩的雷州古城,宛如一幅神秘的畫卷,于我心底徐徐鋪展。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恰似閃爍的繁星,點亮了我對這座古城的無限向往。而今,當我真切地置身于此,童年的夢幻與眼前的實景相互交織,宛如奏響了一曲穿越時空的華彩樂章。
踏入古城,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座座默然而莊重的牌樓。它們在月色的輕撫下靜靜矗立,宛如歷史的忠誠守望者,默默見證著古城的興衰交替。精美的雕刻在光影中時隱時現,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往昔的榮耀與輝煌。我輕輕觸摸著牌樓的石柱,感受著歲月沉淀的溫度,思緒也隨之飄遠,恰如穿越回了那曾經的繁華歲月。
沿著玄武巖石板鋪就的街道徐行,兩旁的騎樓錯落有致。中式的典雅、西式的浪漫、中西合璧的奇特,于此相互交融,構筑成一道別具一格的景觀。小時候,我曾癡癡幻想在這些騎樓間穿梭,探尋隱匿其中的秘密。如今,再度行走其間,那份神秘的感覺依然縈繞心間,仿佛每一扇緊閉的門窗背后都隱匿著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一家家店鋪在夜色中散發著溫馨的光芒,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店鋪的招牌鐫刻著歲月的痕跡,“瑞和祥”“寶香齋”“永和堂地道藥材”……好像將我帶回了久遠的往昔。店內陳列的各式商品琳瑯滿目,巧奪天工的木雕、針法細膩的刺繡、風格各異的竹編……無不彰顯著雷州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而那令人饞涎欲滴的特色小吃,更是勾起了我童年的美好回憶。嘉嶺白餅的香甜軟糯、烏石甜糟的甜香醇厚、英利燒豬的皮脆肉香、關部灰水粽的淡香綿密……每一種味道都承載著古城的悠悠記憶。記得小時候,為了品嘗一口美味的小吃,我曾在街頭翹首以盼。如今,再次品嘗,那熟悉的滋味于舌尖綻放,宛然時間從未流走。
穿過南亭街,步入下廣街,不知不覺,在與蘇樓巷的交叉口,一座明代風格的建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真武堂呈現在眼前。在月光的映照下,它的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更顯莊嚴肅穆。門前的石鼓默默守護著這座古老的建筑,猶如在敘說著寇準創建此古剎的初衷和蘇東坡謫旅的遺蹤。那厚重緊閉的大門,仿若阻斷了通往歷史深處的幽徑,令人不禁想打開一探究竟。
真武堂對面的演戲臺上,正上演著精彩絕倫的雷州古裝劇。演員們出色的表演,將觀眾帶入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臺下的我,也沉醉在這濃郁的文化氛圍里,體悟著古城的獨特魅力。演員那婉轉的唱腔,優美的身姿,無不展現著雷州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廣東六大書院之一的雷陽書院舊址,雖已歷經滄桑變遷,但其往昔的卓絕和非凡仍在歲月的深處隱隱可見。陳殯、陳昌齊、洪泮洙等進士曾在此讀書、執教,他們的身影仿佛還在這院落中徘徊,那靜謐的角落似乎回蕩著他們吟誦古老詩篇的余音。這里曾是雷州文化的策源地,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智慧。站在門口,讓我不禁心生敬畏,更想探尋更多被歲月掩埋的秘密。
繼續向古城深處前行,來到靈山里。古老的庭院依巷而建,歲月的痕跡凝固在每一塊磚石之中。老人們三五成群坐在門前,輕搖蒲扇,悠然納涼。那些關于古城的興衰榮辱,在他們的口中化作生動的篇章,恰似一部部鮮活的史書。不遠處的池塘,水波微微蕩漾,倒映著點點星光。時而傳來的狗吠聲打破了夜晚的靜謐,與之呼應的是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蛙鳴,好似在演奏一場夏夜的交響樂。微風拂過,帶來縷縷清涼,令人身心舒暢。思緒也隨之遠去,好似融入了這片幽靜而美好的天地。
小巷盡頭,傳來清悠的樂聲。幾位老人在月光下彈奏著傳統的樂器,二胡的如泣如訴、秦琴的清脆悅耳、古琴的婉轉悠揚,交織成一首醉人的夜曲。這熟悉的旋律,讓我憶起兒時在長輩身旁聆聽古城故事的溫馨時刻,那是心靈深處最溫暖的港灣。
夜深了,我的腳步雖變得遲緩,卻愈發堅定。在這靜謐的時刻,文化的韻味與歷史的厚重仿佛更加清晰可感,它們如影隨形,于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并將永遠在我心中延續,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