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在我們心頭的這件事終于解決了!”7月20日,霞山區新興街道文霞社區海頭圩的居民看著亮起的路燈,興奮地說道。原來該區通過走訪群眾、收集周邊居民的各種意見反聵,最終確認和安裝好25盞新路燈,惠及53戶465名群眾。(據7月23日《湛江晩報》)
老城區因為各種原因,總有一些不盡如意的地方,總有些民生問題不時岀現。霞山海頭圩就因為附近修建房屋導致部分路段電源被切斷,路燈不亮,居民夜間出行極為不便。霞山區人大常委會和區政法委有關負責人在平安夜訪時了解到這個情況,于是向相關部門反映,協商出具體解決辦法。為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霞山區城綜局在組織施工時,特意調整了燈的位置、高度,以及照明亮度等,最大限度方便了群眾,滿足了群眾的期待。
一盞盞路燈發出明亮的燈光,不僅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更是溫暖了大家的心。路燈雖小,體現出霞山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事不等不拖不靠,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印證了霞山區積極加強基層服務能力建設,把群眾利益擺在突出位置,用滿腔熱情點亮便民利民的每一盞燈,說明搭建平安夜訪平臺,能更深刻具體了解群眾的現實困難,理解群眾的苦衷,用心用情服務好群眾“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各級都在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活動,深得群眾擁護和歡迎?;顒拥哪康木褪前呀鉀Q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岀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用實際行動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鬧心事;就是把點亮一盞燈的小事當作民心工程的大事來抓;就是用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改善民生、凝聚民心,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安裝或點亮一盞路燈并不難,但總在某些地方讓有關部門或領導望而卻步。他們或因這樣那樣的困難不愿付出努力,或以工作太忙為由一再推托,或干脆把這當作不屑一顧的小事不理不睬。不顧百姓群眾在黑夜中摸索岀行,這是脫離群眾、失責失職、懶政行為。
萬家燈火,只有回家的那盞燈,是最溫暖人心的。一盞路燈是服務為民、情系百姓的生動寫照,亮堂堂的燈光照亮的是群眾的“民生路”“幸福路”,彰顯的是政府的為民初心、利民作風、便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