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大米300分、一瓶洗潔精100分、一瓶醬油60分、一支牙刷10分……”近日,徐聞縣錦和鎮白茅村開展基層治理積分兌換活動,村民正排隊憑自己積分兌換實物,整個活動現場氣氛其樂融融,大家紛紛領到心儀的物品,“獲得感”滿滿,賬戶有“分”,行為有“范”,村民賺了“積分”,村莊增了“顏值”。
今年7月,錦和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率先探索鄉村振興積分制管理,選取白茅村為試點,把基層治理從“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引導群眾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用積分“兌”出基層治理新面貌,繪就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和美新畫卷。

巧用“小積分” 激發基層治理“大活力”
為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白茅村試行“網格+積分”工作模式,統籌配置網格員,將黨員干部編入網格,明確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責任田,形成以“兩委”干部抓總頭、黨員為中心、群眾為主體的多網融合網格,以網格化管理推動精細化服務,實現基層治理全覆蓋。
該村還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白茅村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圍繞愛黨愛國類、遵紀守法類、移風易俗類、公益道德類、美麗庭院等方面開展積分評比活動,村民通過手機APP注冊登記建立“一戶一檔”積分臺賬,采取“主動上報、榮譽申報、黨員聯戶、群眾報事”的“賺積分”方式,利用數字化賦能吸引村民群眾參與村內公共事務和重大決策,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發揮“小”積分的“大”作用。

“剛剛開始實施,有個別村民不以為然,甚至冷眼旁觀。”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譚祥榮說,白茅村堅持“線上+線下”宣傳聯動,以村民小組會+村級“云”廣播、微信“網格”群等方式,還發動村干部和志愿者入戶宣傳,次數多了,村民慢慢地參與進來,從“旁觀者”為“參與者”,“村里事”也變成“自家事”。
正門前打掃街道衛生的村民鄧麗倩感慨地說,現在村民都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動手整治村莊環境、衛生和景觀。村里的雜物亂堆、家禽散養、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均得到有效治理,積分制讓文明有“分值”,更有價值。
“村民通過參加活動獲取積分,把村民的日常活動變為可量化的積分,大大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該鎮黨委副書記楊月汝帶著記者在村莊邊走邊說,“現在村里有什么集體活動,通過工作群一轉發,全村人都知道,簡單方便又高效。現在大家都是爭著干,不僅把自家周邊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會主動打掃公共場所,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讓人心生歡喜。”

白茅村通過推行積分制,逐漸實現基層治理中干部“唱獨角戲”向村民“唱主角”“挑大梁”轉變,這就是“小積分”真正的“大成效”。
“基層治理不是要求群眾做多少事,只需要強化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就算成功了。”楊月汝還告訴記者,剛剛開始只有幾戶村民參與,現在已有197戶村民登記“開戶”。如今村民在積分中互學、互比、互促,爭當文明人,爭做文明事,大家自覺共建共治共享熱情越來越高,讓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做好積分文章 擦亮“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底色
“我11月經常參加打掃衛生、村集體各類活動,獲得了不少積分,在‘積分超市’領取不少‘獎品’呢!”村民林愛寶高興地說,這既能為村里出點力,還能用積分兌換“獎品”,真是一舉兩得。
在積分兌換活動現場,“獎品”展示臺上擺放著大米、沐浴露、洗衣液、牙膏等日常用品,村民有坐著的、有站著的,不分年老年少都在談論著積分,分享“賺”積分的秘訣,整個現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個月我‘賺’得了1500分,兌換5袋大米,出海捕撈再不用買米啦。”村民蔡妃雪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中的積分,一邊笑呵呵地說道,原來總有亂堆亂放的,村干部說了很多次也不見效。現在村民自覺打掃,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看著就舒服。

記者在積分排行榜中看到,村民積分排名一目了然。獲得2767積分最高者文長有表示,自從實施積分制,村民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把村民摸不著的鄉村治理分解到一件件小事之中,讓人人都能參與其,大家更有歸屬感、獲得感。
黨員姚天曹在推行積分制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積極響應,帶頭參與村中事務“賺”積分。“作為網格員,我負責管理15戶村民,除了打掃衛生,還開展反走私反偷渡工作,在海邊一邊巡防一邊收拾海水吹上岸邊的垃圾。”說起實行積分制給村里帶來的變化,姚天曹充滿著自豪,他認為有了積分制,更有動力了,大家你追我趕,共建美麗家園。
“現在村莊不僅環境更好,鄰里糾紛也越來越少,干群關系越來越和諧,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該村黨支部書記文澤慶欣慰地表示,看似不起眼的“小積分”,卻藏著“大魔力”。通過“賺”積分提振了全村的精氣神,讓時代新風、文明鄉風吹遍每個村民心里,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走深走實、踐行見效。
漫步在村道,路邊栽植各類綠植鮮花,家家戶戶門前干凈整潔,還有一塊塊生機盎然的“四小園”……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實景徐徐呈現。下一步,白茅村將發展民宿經濟,打造“暢游外羅灣 慢享白茅海”濱海度假區,同時繼續完善積分制管理,以“小積分”兌換“大幸福”,激活鄉村善治新動能,引導群眾從家庭“小灶臺”走向鄉村自治“大舞臺”,共同畫好共建共治“同心圓”,讓村民以主人翁角色建設美麗宜居宜游白茅,助力鄉村振興。









